为了将临终关怀更好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让病人最大幸福地活着,不留遗憾地离开。医学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共情能力
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又名同理心。作为一名医学生,首先应深知临终关怀教育的重要意义,对临终病人抱以同理心,设身处地地感知和理解对方,投以热忱和陪伴。患者在罹患重症时,不仅承受的是身体的痛苦,也在遭受心灵的煎熬,对医护人员的要求就会更加苛刻,这时候,我们要做的是倾听病人的痛苦和内心体验,站在病人的角度去看待这个曾经带给他各种人生体验的世界,给予他们充满人情的抚慰和力所能及的帮助,帮助他们最大程度地去减轻身心痛苦。
(二)、建立与病人之间的信任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其实万物皆有情,当今社会的医患矛盾,其实主要来源于病人与医生的不信任,特别是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自查疾病使很多病人变成了可以自行诊断、治疗疾病的“医生”,对医生少了信任,多了质疑和尊重,所以,如果能用共情作为沟通的桥梁,使医生与病人之间多几分信任感。约翰 邓肯在《突发事件的祷告》中写道:“疾病是最大的不幸,而疾病中最大的不幸是孤独。”所以,对于患者来说,除了疾病自身带来的痛苦,更多的是对未知的恐惧和无助, 所以,架起共情的桥梁,打破隔阂的屏障,消除医患之间的不信任,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即使走到生命的终点,可能也会少些遗憾和无奈,多些宽慰与释然。使生者扪心无愧,逝者死而无憾。
(三)、提高医德修养,培养人文情怀
医学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又称“医德”,是指医务人员在长期医疗实践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医德是医学职业精神的体现,是医务人员的立身之本。立德树人,无德不立。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和重要转型时期,但是在日益进步的同时也
逐渐出现了很多问题,社会道德水平的滑坡,两极分化严重,各种不良思潮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灵魂,一些人的信仰正在渐渐动摇甚至缺失。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 指导纲要中指出,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的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