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教研室是跨学科、跨校级、跨地域、跨行业教研工作者,为解决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共性、前瞻性问题,利用“互联网+”智慧教育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教学研究活动及课堂教学实践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其目的是引导教师回归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虚拟教学团队是不同地域、空间、组织的个人,通过通讯和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完成共同任务的团队。
1虚拟教研室缘起
高校教研室作为国内大学的基层教学组织,经过60多年的发展历程,历经初创期、定型期、恢复和转型期、虚化期五个发展阶段,在前三个时期,教研室曾在保障教学质量、推动教育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然而,在2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转换、轻教学重科研的办学导向,教研室自身功能定位模糊等原因,导致其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式微。
在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下,高等教育提出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要求从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上开展全方位创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时代来临,未来教育的不确定性和挑战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建立有利于保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教研室重新担负重要使命和任务。同时教育部高教司将“全面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列为 2020 年度工作重点,并在2021年7月发布的教高司函〔2021〕10号文件中,正式提出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
2虚拟教研室特点
深刻准确理解虚拟教研室内涵和特点是建设并充分发挥其功能的重要前提。虚拟教研室作为一种基层教学组织形式,与传统教研室相比具有同中有异的特殊性。一方面它具有教学研究、专业发展、服务教学、培训教师等传统教研室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又因其“虚拟”性,具有区别于实体教研室的创新性,是对传统教研室的升级改造和交叉融合,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学术组织,其创新性突出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组织结构
虚拟教研室由高校直属教务职能部门直接管理,于平台上建设并开展工作,不同于传统教研室隶属二级学院的固定建制,在服务学校教育教学目标下具有扁平化、灵活性和自主性的管理特点,并可自主确定研究和创新内容、自主推广和共享教研成果。
(2)教研内容
虚拟教研室在建设内容上分为课程(群)教学类、专业建设类、教学研究改革专题等不同类型。其主要职能使命是为切实解决在新工科、新文科等“四新”建设中教育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教学实际需求为中心,聚焦教育教学改革前沿问题、痛点难点问题,探索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并示范推广、共享教学成果。
(3)成员组成
虚拟教研室成员构成有别于传统教研室以课程或专业方向组建,它突出成员组成的跨学科、跨专业、跨行业、跨校际,除核心成员相对稳定,外围成员将随研究内容、团队任务的转换而同步调整,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体现“虚实结合性”。同时,团队成员基于自愿原则组建,个人分工明确,可极大提升成员的参与度与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