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人才培养中院校的主体地位分析
 
更新日期:2022-08-08   来源:   浏览次数:7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结合以上对国内外以理工类院校为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院校在整个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一)精准把握社会现实需求,制定与现实紧

 
 结合以上对国内外以理工类院校为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院校在整个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一)精准把握社会现实需求,制定与现实紧密联系的人才培养目标
新工科新文科背景下,院校对于区域、地方、全国、全球社会需求需要有清醒的认识,能够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做出符合实际的准确定位。
因此,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行业调查等是必要的,这是院校找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构建跨学科、综合性培养模式
国外院校发展经验表明,跨学科教学及人才培养是大势所趋。也即在人才培养中,构建以“学科”为基础的学术生态圈,以专业知识的多样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性想法,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同时,在此过程中,院校主体地位能否得到有效发挥,关键在于深刻认到识,跨学科不是简单的“多学科”的不同领域知识的叠加,而是工科与文科,新工科与新文科之间的有机互动。
同时,在综合性培养方面,院校通过多渠道加强校企合作的方式,搭建有效的实习实训平台,从而实现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参与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三)教学理念及方法的多元与创新
人才培养中,院校主体地位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建设高素质创新型师资队伍。如何正确处理好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的关系,更新知识体系,从而具备跨学科教学及研究的能力,则应是院校师资重要发展方向。
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需要对国外高校行之有效的方法的深入研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实践,探索适合国情、区情、民情的教学道路,而非简单的“移植和嫁接”。
(四)深化思政,培育现实关怀
当前,思政教育作为新兴教学理念,逐渐贯穿于课程始终。如何更好发挥思政教育对于学生责任与担当,问题和关怀、兴趣和职业方向等的培养,是院校在学生价值理念塑造这一方向上的必要考量。只有专业知识与实践,校内和校外培养有机结合,才能够让思政教育与时俱进,让价值塑造与时俱进。因此,全球视野、国际视野的培养,与现实关怀的塑造,是不可分割的部分。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人才培养中院校的主体地位分析

下一篇: 人才培养中院校的主体地位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