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医药卫生 » 正文
老年慢性病患者“互联网+护理服务”的现存问题及对策
 
更新日期:2022-08-22   来源:   浏览次数:150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现存问题(1)患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知晓率较低对于老年慢性病患者来说,他们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需求是很大的,并且也愿意接受该项服务,但对于互

 
 1现存问题
(1)患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知晓率较低
对于老年慢性病患者来说,他们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需求是很大的,并且也愿意接受该项服务,但对于“互联网+护理服务并不熟悉”,其知晓率为33.90%。由此可见国内对于“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即使是在我国发展较好的城市,其知晓率也才仅达到33.90%。虽然我国的政策是大力推广互联网+护理服务,支持互联网+医疗的创新发展,但由于老年患者的特殊性,他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没有年轻人快,使得“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推广远未达到理想水平。
(2)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费用问题
“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接受与否。在我国“互联网+护理服务”尚未得到大范围的普及,所以上门护理人员服务的价格还是较高的。据财新网报道,不少老人担心“网约护士”报销难、收费贵、乱收费。就国内现有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金牌护士的收费标准来看:上门打针158~168元/次、伤口换药159~184元/次、压疮护理219~239元/次、上门输液189~214元/次,家庭护士3个月399元等。虽然“互联网+护理服务”最初是为了满足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需要,提供方便,但其收费仍然较高。将2017年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床位费等医疗服务项目及价格表》与某款“互联网+护理服务”App对比发现, “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对常用临床基础护理操作收费为120~260元/次, 为公立医院的40~60倍,更换胃管及鼻饲服务等专科护理内容, 价格也约为公立医院的10余倍。所以,即使互联网+中的护理服务非常方便,但由于服务的大部分项目并没有纳入医疗保险,费用较高,患有慢性病的老年患者出于经济原因难以选择了“互联网+护理服务。”
(3)“互联网+护理服务”安全风险多样
“互联网+护理服务”作为一种新型、快捷、便利的护理工作模式,由于其处于社会发展进行探索阶段,目前还存在着诸多的安全技术风险。①患者信息安全:“互联网+护理服务”本质上是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结合以往护理手段的创新护理服务模式。②医疗风险:提供护理服务主体主要是护理人员,虽然护士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但护理人员是没有下达医嘱的权利,就是在疾病治疗、用药等方面还需要受到其他方面的制约,这就会增大病情延误的可能性。并且由于护理工作人员学历层次总体较低,大部分无法胜任互联网经济时代对信息管理技术及专业护理服务的学历需求, 从而影响护理服务产品质量。③护理人员的安全风险: 考虑到护理服务提供者多为女性的现实,网络护理服务要求护理人员在家中为病人提供服务,过程中存在许多未知风险,大多数护士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
2对策
加大对于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宣传力度的同时,让老年慢性病患者了解我国互联网+护理人员服务的服务工作内容、服务的便利性。考虑到老年患者进行对于新信息的知晓速度发展较慢,可以有效结合社区向其宣传;而对于较年轻的人群则可以同时通过在一些企业服务管理平台中发布以及相关数据信息,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2)制定相关收费标准:在考虑患者经济状况的同时,保障护理人员的收入。最好对护理服务项目的收费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以免出现乱收费、多收费的问题。在制定 “互联网+护理管理服务”收费标准时也要考虑实际,参考地区发展经济生活水平及人们的消费行为能力。慢性病是一种高消费、高疾病负担的疾病,对家庭和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互联网+ 护理服务”的费用如果能够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就能大大减轻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经济负担,大大加快“互联网 + 护理服务”的发展步伐。(3)加强患者信息管理,严格管理患者个人信息。在收集患者信息时,可以适当隐藏患者的特征信息,对患者信息进行加密,非相关人员不得查看患者信息。提高我国互联网+护理服务从业人员的门槛。医疗机构派出的服务人员应当至少具备一定的临床护理经验,并经过统一严格的考核,确保护理服务质量。(4)为了保证医护人员的安全,可以要求客户端上传身份信息,可以为护士提供移动APP位置跟踪,甚至配备一键报警装置等,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为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并确保医疗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老年慢性病患者“互联网+护理服务”的现存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 老年慢性病患者“互联网+护理服务”的现存问题及对策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