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回归育人: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更新日期:2022-08-23   来源:   浏览次数:9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大学制度文化的基础在于制度,渗透在大学组织、管理、职责的各个层面,体现于制度设计、形成、运行的全过程。只有健全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并

 
 大学制度文化的基础在于制度,渗透在大学组织、管理、职责的各个层面,体现于制度设计、形成、运行的全过程。只有健全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并持久、高效、顺畅的运行,才能承担、表达和衍生文化,才能内化为大学各级组织和全体师生认同并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大学制度文化建设要回归育人的根本任务,遵循育人的基本规律,在“本”“道”“术”这三个层面做出新探索,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一)坚定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正育人之“本”
“本”是大学的根本属性,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方向、根本前提、根本任务。任何一种制度及其承载的制度文化,都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环境,都必然反映和代表了一个国家、社会和组织的共同价值和整体利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只有“正本清源”才能确保制度文化的正确方向。
一是要正本色。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要教育引导全体师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大学制度建设。树立马克思主义制度观,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基本观点以及社会形态发展、社会治理等基本学说,运用马克思关于自由、法治、平等、公正的立场和观点方法指导制度体系建设,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制度优势。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要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指导并融入大学制度体系的构建,引导师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认同和行为导向。
二是要正本源。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这“四个回归”揭示了大学教育的本源,就是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因此,要解答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就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立身之本,作为大学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立德树人,基础在“德”,关键在“树”。要突出“德”的要素,在对学生选拔、培养、评价、帮扶的一系列制度建设中,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破除“唯分数论”,注重对学生在信仰、理想、责任、修养等方面的引导激励;要改进“树”的方法,在育人模式改革的系统设计中,强化“融盐入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将德育贯穿于学生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科学研究、实习就业的全过程。
三是要正本质。从本质上看,大学是学术组织。回顾大学的发展史,崇尚学术是大学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也是大学区别于其他层次教育组织的本质特征。大学的育人是基于学术水平的育人,是基于科研能力的育人。因此,育人为本、学术至上,两者并重,互为支撑,应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治校理念。进而,在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提升学术声誉、学术水平,并不断完善科教融合、科研反哺教学的体制机制,用一流的学科建设、一流的创新成果支撑一流的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要在育人的过程中,通过制订完善学术评价标准,明确学术规范要求,建立激励学生学术交流和科研创新的体制机制,引导学生崇尚学术、尊崇科学,鼓励争鸣、激励创新,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营造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
(二)坚守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循育人之“道”
“道”是揭示与支配物质世界或现实事物运动及演变的普遍规律。任何制度的产生,都有赖于其组织的内在规律和特性,同时又随着时间的推移、外部环境的发展、内部组织和成员的演变而不断修正完善。所以,制度的形成与运行,只有建立在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所谓育人之“道”,就是要把握“人”与“育”两方面的规律。
一是要遵循“人”的规律。制度因人而立,也为人所用。人在任何组织都是制度的制定者、维护者、执行者、承担者。学生和教师是大学永恒的主人,大学要发展就必须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大学制度文化要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出发,重视人、关心人、理解人、解放人,尊重和体现人的价值。一方面,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大学生是思想活跃、朝气蓬勃、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特殊群体,但同时也处在人生成长、知识储备、价值塑造、情感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针对学生心理、性格和行为特点,提升各项管理制度的亲和力与针对性。要回应学生的现实需求,尊重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创造的首创精神,把学生的诉求吸收到制度体系之中,增强学生的参政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面向大学生、依靠大学生、服务大学生的道德理念,提升他们自我执行和自主管理的水平”。另一方面,要遵循教师发展规律。教师是育人最重要的力量,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重大使命。要将这一使命转化为教师育人的自觉、育人的效果,就需要在制度层面充分激发教师的能动性、创造性。要尊重教师在治校办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既要充分做好其生活、工作的条件保障,更要满足教师的精神文化需要,为教师搭建成长发展的平台,让教师有更强的认同感、获得感、成就感。要通过制度设计,完善育人评价机制,促进教师回归育人主责,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课堂上、放在人才培养上,让潜心育人的教师获得相应的价值体现。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回归育人: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下一篇: 回归育人: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