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陷入群体狂欢,缺乏价值内涵
无论是最早引起风暴的《创造营101》,还是去年强势出圈的《乘风破浪的姐姐》,偶像选秀节目都有着现象级的传播,中间偶有低谷,但总体的热度还是较高。《乘风破浪的姐姐》,自节目官宣到结束的4个月来,登上过600多次微博热搜。如#黄晓明端水30位姐姐#、#张雨绮太美了#、#宁静好霸气#等话题屡屡登上热搜,而评论区也是清一色的称赞叫绝;客户端“霸屏”的弹幕,也彰显着选手的人气和观众的热情。微博热搜评论和弹幕内容并非都具有实质性,如观众每日打卡签到、给选手加油和纯粹发送喜欢、不喜欢等内容,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这些数量众多、不断刷屏、能够引起热烈讨论的评论和内容,将狂欢的氛围推向极致。观众陷入群体的狂欢之中,花费大量金钱、精力、时间,实现情绪表达和压力宣泄。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仅仅停留在感官快感的满足上,缺乏对理性和对现实的思考,容易走向虚妄、缺乏实际意义的狂欢,陷入过度娱乐化的窠臼。
偶像选秀节目在几个月内选出唱跳能力俱佳、人气高的选手,以正能量的口号激励选手和观众。如《创造营2020》的slogan:敢,我有万丈光芒、《青春有你》的slogan:越努力,越优秀、《创造营2021》的slogan:世界那么大,我们一起闯等,营造出只有通过自己的奋斗,才能成功出道,改变自己的命运。偶像选秀节目其在表面上赋予了普通男孩、女孩站在万丈光芒的舞台上的机会,圆其明星梦,但其传递的价值观念并非如此正能量。节目中对于离别的悲情渲染、成功的大肆炒作、激烈竞争的描写,无不在向观众传递着一定要赢、出名要趁早的观念。“一夜成名”的幻想助长了浮躁风气,偶像选秀节目背后传递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容易引起观众对于成名的盲目追求,价值观错位、伦理失范。
(二)工业化生产,内容和审美单一化
目前已有的《创造营》、《青春有你》、《偶像练习生》等系列偶像选秀节目,实质上为消费文化下的产物。《创造101》照搬于韩国的《produce101》,缺乏自己的创新。在这些节目的后几季,其节目制作流程可谓是大同小异,缺乏亮眼的创新。一方面,成熟的运作机制可以保障节目的质量和稳定输出,不容易“翻车”,但另一方面,偶像选秀节目的密集化竞争和其机械的工业化生产,也使得观众在面对数档偶像选秀节目的几百位选手时眼花缭乱,难以选择,缺乏足够的精力和金钱持续PICK参赛选手。从而导致市场逐渐疲软,不少成员在出道后面临着名气低、代言和广告少,甚至工作难以维系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