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自我之“镜”:儿童本位的内呼外应
 
更新日期:2022-08-30   来源:   浏览次数:10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618个月的婴儿,已经具备了模糊的自我意识。他在镜像中逐步辨认出自己的形象,认识到自己的各部分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并把自

 
 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6—18个月的婴儿,已经具备了模糊的自我意识。他在镜像中逐步辨认出自己的形象,认识到自己的各部分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并把自己的真实身体和镜中的身体相认同,从而产生“自我”意识,完成自我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的身份认同。劳拉·穆尔维在《观影快感和叙事性电影》中指出银幕之于观众,相当于镜子之于婴儿的作用。观众对电影的凝视相当于婴儿在镜中对自我的寻找和确认。表面上看观影者是用自己的眼睛关注银幕形象,实际上观众是在想象中获得欲望满足的过程。观众会如同婴儿一样向影片中的角色寻求认同,在映像与想象中打造属于自己的形象。《皮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主要是通过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儿童视角的独特观察以及儿童表演的本真自然来打造这面儿童的自我之“镜”的。
郑渊洁在童话创作中始终秉持着儿童本位观念。儿童本位是自五四时期起中国儿童文学近百年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文学观。其本质是真正把儿童读者置于儿童文学活动的核心地位。郑渊洁曾在《童话属于孩子们》一文中提出,童话是写给孩子看的,因此童话作者首先应该想到孩子,应该剖析和了解儿童的特点。《皮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充分展示了对儿童自身独特性的尊重。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常处于教育和规训的状态,因此他们的天性常常被压抑而无法被满足。影片并没有一厢情愿地打造懂事好孩子的角色,而是让他们敢于说真话抒真情。“考试成绩不好又不能决定孩子的未来”、“一个以学生归类的学校,算不上好学校”、“我们都不是完美的孩子,但还有更重要的品质值得我们珍惜”……这些借鲁西西之口而掷地有声的台词,正是作为观众的儿童们的心声,因此能够引起儿童观众的强烈共鸣。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自我之“镜”:儿童本位的内呼外应

下一篇: 自我之“镜”:儿童本位的内呼外应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