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重新走进社会大众眼中,为加快落实劳动教育课程化,政府出台政策和文件促进相关课程的落实。但高职学校“劳动教育”的具体落实难以推进,因此劳动教育实施面临着较大的困境。
(一)教育观念较为落后
劳动教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义务教育中推行了20余年。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劳动教育被文化教育所“边缘化”,这种“一纸空文”的劳动教育,在中学阶段尤为明显。这种“边缘化”主要是因为大众群体普遍存在教育“功利化”的思想,认为教育是与“考试”、“升学”划等号,因此就导致存在“考什么就教什么”的现象。社会各层从上到下都缺少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同时,受我国传统思想的限制,学校和家长普遍存在脑力劳动的社会阶层要高于体力劳动的思想误区,将劳动教育与体力劳动简单的归为一类,严重忽略了劳动教育独特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二)教育课程缺少规范
虽然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出台劳动教育的相关政策,但缺少对劳动教育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或指导思想。各地区和各层级在进行劳动教育课程以及相关技能培训时,由于缺少思想指导,因此存在课程整体规划缺位,课程难度不匹配等问题。在高职学校的教学管理过程中,没有将劳动教育课程和劳动教育的教师管理纳入学校管理方案中,因此很多学校对于劳动教育究竟“该如何开展?”“开展为了什么?”“如何规范?”等问题缺少制度性的规范标准。面对缺少规范和标准的劳动教育课程,不仅无法让学生真正感悟到劳动教育的思想和价值,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深度,难以将劳动教育的价值与文化知识相结合。
(三)学生以学为主,劳动意识淡薄
在中小学期间,学生多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要任务,大多数的劳动由父母代劳,学生不会正确使用劳动工具,体感不协调,这些表现出了学生的劳动意识较差,劳动能力不足。高职学校的学生本身文化课基础和专业课程较弱,甚至有些学生有“来职校就是混日子”的想法,存在自我放弃的思想,理论知识不认真学,技能操作马虎了事,直接忽略劳动礼仪课程。没有重视劳动在技能操作中的重要性,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不想着办法去克服而是逃避,缺少了毅力。
(四)生活水平提高,学生劳动技能薄弱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特别是到了独生子女的一代,越来越多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在家里享受着父辈祖辈的独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成了“不愁吃穿用度,不愁没钱花”的意识。学生在思想上没有劳动意识,在行动上没有劳动的主动性,甚至有些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因为长期缺乏锻炼导致有些学生不愿意主动去承担应有的义务,也导致学生越来越懒惰。长期缺乏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意识,无法有较好的竞争力,进而影响学生专业技能的操作和提升。因此高职学校必须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劳动意识,在劳动中获得快乐,同时提升专业技能操作的熟练度,将劳动和技能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