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媒介融合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主流媒体纷纷进行转型升级。2009年,《中国日报》在Facebook开设了账户,2012年,新华社在Twitter开设了@XHNews账户等,主流媒体开拓新媒体平台在形式上紧跟媒介融合的步伐,内容上的设计和制作虽然借用先进媒介技术有所创新,但仍陷入某种程度上的停滞阶段。究其原因,内容生产与技术使用之间的逻辑冲突、主流媒体与商业媒体竞合关系的缓慢推进以及旧的采编流程与新的传播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内容生产与技术使用之间的矛盾
内容生产的第一步是对素材的选择。梳理我国主流媒体的社交账号所发布的内容,不难发现其中大部分还是对国内建设成就的简单描述,对海外用户来说这些消息与他们的生活距离太远,难以抓住用户的需求。例如,在对脱贫工作进行成果总结展示时,外国用户更期待在单纯的数据之外知道更多如何脱贫的细节。只有将他们需要的信息与我们想要传达的内容结合起来,才能吸引他们。同时,这类故事的表达也应避免文字描述在翻译过程中可能失去的深层含义,通过更加生动的图片、影像等形式展示和呈现。
另一方面,传媒组织既是政治角色也是经济角色,我国的传媒组织兼具经营与政治传播功能。媒体逻辑是一种观察和解释社会现象的方式,是媒体呈现和传输信息的过程,但它并非单一的和一成不变的。当越来越多的主体参与新闻生产的过程,不同行动者基于不同的目标可能会出现一定的矛盾和冲突。现阶段的媒介融合更多的是在形态层面的融合,传统媒体在不同平台建立相应账号,还是以传统的新闻生产思维制作新闻产品,但是负责技术的生产者更熟悉多媒体的特点和各个平台的特性,二者会因为理念的不同产生分歧。例如,在对新闻产品进行策划的时候,深谙不同传播平台的用户有着不同的需求的生产者会更加注重信息的不同处理方式,但是传统媒体出身的新闻制作者仍未更新创作理念,新闻采编习惯一时间无法与新平台适配,甚至可能出现采编人员对新闻产品的设计需求超出技术人员的可行范围等,这些都对国际传播产生阻碍。
(二)主流媒体与商业媒体竞合关系的缓慢推进
自2015年中央厨房成为媒介融合的一大成功尝试后,主流媒体一直走在变革的前沿,无论是国内的新闻报道还是面向海外的国际传播,比起关注度和流量,主流媒体更加缺少的是用户粘性。这一点,可以从国内商业媒体的发展历程借鉴和学习。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商业媒体紧跟媒介融合潮流,通过搭建不同的场景持续吸引新的用户入场,并且在完善自身服务的同时获得用户的持久关注甚至形成依赖性。主流媒体和商业媒体在媒介融合的框架下凭借各自的优势获得关注和发展,存在竞争关系的同时,传统媒体也主动寻求与商业媒体的合作,建立新的平台,打造传播矩阵。“主流媒体在开发和运用政务资源、公共数据、媒体证照等资源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果能够整合这些公共资源与优质内容形成‘资讯 + 服务’的产品、平台,再辅之以技术、资本和文化等层面的持续创新,应可有所作为。”
以国内的微信客户端为例,主打通讯功能的这一平台在公众号出现后逐渐扩大内容生产的范围,用户不仅仅利用微信联系他人,还可以通过公众号获取资讯、阅读评论等。在拥有大量稳定的传播对象同时,微信公众号迎来一批传统媒体的入驻。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社等纷纷开启自己的公众平台,以图文、视频等多样方式实现传播。国内的实践看似是成功的案例,但是当我们把目光头像海外平台,仅以YouTube为例,我国主流媒体在其上面的官方账号发布的视频播放量却难以达到预期,缺乏与商业媒体类似的场景引流和用户粘性,主流媒体的影响难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