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故事细处着眼,形象建构贴近叙事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旨在倡导追求本国利益的时候应该合理兼顾他人关切,这一价值在后疫情时代体现得更为明显。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国对外传播完全可以以更主动的姿态和更贴近的表达塑造负责人的大国形象。首先,在世界疫情仍未收到合理控制的当下,许多国家的人民仍处在疫情阴影笼罩之中,面对西方媒体对我们在防疫措施的扭曲报道,我国需要正面回应,以事实击碎谣言。以CGTN制作出品的英文新闻纪录片《武汉战疫记》(The Lockdown: One month in Wuhan)为例,其在各平台的观看量总计破亿,获得海外用户好评无数,尤其是当疫情蔓延至全球,越来越多的人对画面中的生活感同身受,也越发了解到彼时我国疫情防控的艰辛与不易。
呈现真实是一方面,提升传播的精准性、贴近叙事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当前,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精准扶贫和生态文明建设上成果颇丰,这一系列中国经验都可以融入我国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成为构建国家形式的重要支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例,生态问题是全球共同的问题,参与国际环境治理是新时代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重要表现。同时,生态文明纪录片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跨文化传播中出现的文化误读和文化冲突问题,生态环境画面剔除了主观性解读,海外观众也不存在意识形态相左情况下的抵触情绪,在传播上能够首先突破心理层面的大关。
(二)媒介机构内部重组,打破平台合作壁垒
近年来,技术变革为新闻生产提供了更新流程的支持,打破传统新闻的制作理念和运营模式是进行媒介融合的第一步。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打破惯有的以职能划分的组织架构,建立新的以过程划分的组织架构,全面整合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类型业务单元,才能实现跨媒体内容共享。BBC从2008年组建超级编辑部,整合电视、广播、网络三大核心业务元,取消了BBC广播新闻、网络新闻和电视新闻三大部分,组建多媒体新闻部和多媒体节目部,所有记者都在一个大厅集中办公,打破原来的频道制。只有打破“各自为政”的新闻机构设置,才能建立信息共享的平台,这也是不同传播平台记者选取素材制作对应新闻产品的必备条件。
此外,在管理机制方面,也应该理顺各部门之间的职责,明确各自在国际传播业务中承担的责任,以主流媒体为主力军,商业媒体、公民自媒体等为辅助,协同推进新媒体国际传播。“主流媒体在开发和运用政务资源、公共数据、媒体证照等资源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果能够整合这些公共资源与优质内容形成‘资讯 + 服务’的产品、平台,再辅之以技术、资本和文化等层面的持续创新,应可有所作为。”我国主流媒体可以适当寻求与海外商业媒体进行合作,在媒介融合的框架下凭借各自的优势获得关注和发展,存在竞争关系的同时,传统媒体也主动寻求与商业媒体的合作,建立新的平台,打造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