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构成因素
 
更新日期:2022-09-06   来源:   浏览次数:8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过渡到分专项授课,从体育俱乐部模式过渡到体育专项化教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目前采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过渡到分专项授课,从体育俱乐部模式过渡到体育专项化教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目前采取较多的为体育俱乐部模式,分析与总结现有阶段的教学模式可以为未来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一)体育教学目的与任务
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是课程的导向与引领,对于课程体系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体育俱乐部教学,倡导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以促进其终身体育的发展。其主导意在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而忽视了技能、体能及意识的项目关系。“它只是有利于提高专项运动水平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应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专项运动的基本知识、技能,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以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为目标”。体育俱乐部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了学生的自我需求目标,但教学任务还是以运动技能的学习为主,教师的“教”依然主导着学生的“学”。现有阶段的体育教学目的较为明确,但贯彻落实这一目的并不彻底,学生的体质健康呈现出下降趋势,要顺应时代发展,细化教学任务,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目标为教学目的服务,促进体质健康发展与掌握运动技能协同发展。
(二)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
体育俱乐部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把课堂体育技能带入生活,“并由此产生对整个体育运动深厚的爱和具备独立学习其它锻炼方法的能力(因为具有触类旁通的灵感与能力)”。体育俱乐部教学内容上注重教学技术动作的讲解与学习,突出了学习过程中的学练结合,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体质状况有所改善,但并没有重视体能练习及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影响。体育专项课能有效克服一般体育课的种种弊端,对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体质增强、运动技能提高、个性心理发展、心理健康促进和终身锻炼习惯等方面都将产生全面而积极的影响,促进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对场地设施及器材的合理配合与使用,带动学生的体育参与度,但受制于学生运动技术水平的局限性,体育俱乐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函待解决。
(三)体育课堂教学实施
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改革的落脚点,亦是检验课程改革成效的试金石。体育俱乐部课程实施具有专一性,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具有针对性目标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性,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俱乐部教学体系在现有阶段效果显著,但并不是最完善的教学体系,教学体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升的动态过程,大学体育专项化教学体系逐步浮出水面,未来教学方向将逐步从俱乐部制移向专项化教学过程。学生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其进行技术动作教学过程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学实践证明,在1-1.5年内,使学生基本掌握专项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尽管效果显著,但教学过程中针对场地设施和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优化与完善学生与场地设施的矛盾成为课堂实施的关键。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构成因素

下一篇: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构成因素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