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质上来讲,“泛娱乐化”社会思潮属于资本主义世界,表现为资本的趋利性将一切都变成了可供“娱乐”的事物,在社会中呈现出一副琳琅满目的“娱乐”商品与社会大众精神世界荒漠化的“怪异”景象。所谓“泛娱乐化”,就是将社会中的一切事物添加“娱乐”的特质,哪怕该事物本不具有娱乐属性,也要硬生生为其加入娱乐特质,用以娱乐。早在1985年,尼尔·波兹曼便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提出了“泛娱乐化”的概念,“在一切公众话语都以日渐娱乐的方式,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地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地物种。”尼尔·波兹曼以独特的文化人类学视角审视大众娱乐现象,告诫广大社会公众要警惕传媒技术对人之思想与观念的深度控制。当下,随着全球一体化程度的持续推进与网络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升级改造,“泛娱乐化”现象展露出愈演愈烈的势头。这无疑增大了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困难性,甚至很可能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娱乐化走向。故而,针对泛娱乐化背景下推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成因,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认识。
(一)“泛娱乐化”的成长离不开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支持
“任何技术都逐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的环境”。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泛娱乐化社会思潮的茁壮成长提供了技术基础,其中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导致了传统信息产生和传播方式的变革,呈几何数增长的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充斥在整个网络虚拟空间和现实社会之中,展现出一副大众狂欢、娱乐至上的文化狂欢盛宴,推动着“泛娱乐化”现象好似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伴随着互联网信息的空前暴涨,特别是一些夹杂着“娱乐”属性的信息正在终日“愉悦”着当代大学生,并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着大学生沉浸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不能自拔,相反对不感兴趣的就全然不顾。他们自认为什么都知道,其实他们对整体世界还是一窍不通。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所担心的:过度的娱乐让人丧失了理性思考和创造的能力,逐渐地只关心自己喜欢看的东西,沉溺于海量的低级快乐中无力自拔,最终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固然有其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却在发展的过程中片面地扩大了文化的娱乐功能和消费属性,淡化了文化的教化引导功能,从而导致大学生在对不同信息的甄别和处理上越来越趋于平庸化,进而致使大学生在文化自信培育进程中的认知困难走向。
(二)“泛娱乐化”现象的强势发展与资本逻辑的运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资本的逻辑就是为了增值,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在资本逻辑的运作下,娱乐早已丧失“放松身体和愉悦心灵”的根本目的,只是成为了资本增值与追逐利润的途径和方法。同时,“娱乐的代码渗透到新闻、信息、政治、教育和日常生活之中”。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社会开发程度日趋深入,中国社会各方面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加速”时期,资本也被逐步引入并且发展壮大,影响也越来越深刻。渐渐地,资本逻辑在中国社会中也渗透到了越来越多的领域,同时,资本为了满足自己无限扩张的本性,实行“观众至上主义”、“流量至上主义”,只要是观众喜欢,无论好坏,直接以“娱乐”的形式进行打造和包装,再通过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向观众进行兜售和叫卖,以此来抢占市场份额,获取利润,因此导致社会中出现“泛娱乐化”随处可见的景象。另外,在商业资本的助推下,没有哪一个社会领域能够幸免于难,“娱乐”都能顺理成章地渗入其中,并且各种与“娱乐”有关的信息展现出一股强势地压制性倾向,给其他政治、经济、社会、艺术等新闻信息的生存空间带来了压力,“这使得商业资本无疑充当了‘泛娱乐化’文化生态的‘催化剂’和‘助燃剂’”。可以说,“泛娱乐化”向社会多领域的渗透,既是资本增值的本质要求,也是资本逻辑运作下的必然结果。若继续任由“泛娱乐化”社会思潮发展下去,当代大学生就会在文化狂欢中失去独立判断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