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政治法律 » 正文
心理传记学中现象学-解释学分析方法的应用
 
更新日期:2022-09-13   来源:   浏览次数:14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Knight总结了心理传记学采用现象学-解释学分析方法的九个步骤,对于处理心理传记材料和心理传记学研究过程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指导。这九个步骤分别是,

 
 Knight总结了心理传记学采用现象学-解释学分析方法的九个步骤,对于处理心理传记材料和心理传记学研究过程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指导。这九个步骤分别是,阅读以及反复阅读关于个体的生命叙事;揭示“理解的前结构”以处理研究者自身的偏见;揭示精神传记作家的生活叙事,以理解其无意识研究者偏见;生命叙事中的现象学主题初探;在生活叙事中发展新出现的主题并确定经验的“意义单位”;在生活叙事中寻找突现主题之间的联系;如果使用多个生活叙述(多个案例),需重复上述生活叙述过程;在其他生活叙事中寻找模式;理论构建。
在《天命可违:诸葛亮行为决策的心理传记学分析》[ 以下简称《天命可违》]一书中,作者探讨了心理传记学的研究模式,包括选择传主,提出悬疑点;资料的选择和分析;解释理论的选择与发展;考察研究的有效性;心理传记的撰写五个阶段。前三个阶段从本质而言都是现象学-解释学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
首先,在传主的选择上,该书的作者选择了诸葛亮作为研究对象,认为诸葛亮是一位非凡人物,而且相关史料丰富,在今天看来这些史料也趋于客观化,这是选择传主的标准。其实,诸葛亮不仅仅是一位流传千古的历史人物,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代表了忠义、勤勉、智慧、士族的最高成就和理想。因此,诸葛亮的人格具有文化人格的典型性,典型性是人格个案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所在,也是心理传记学挑选传主的重要标准。在选择传主后应该确立悬疑性问题。悬疑性问题的提出有赖于对传主生活叙事资料的全方位把握,从中提炼出那些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令人疑惑的问题。那么,如何判断所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意义有价值,且是理解传主的核心关键问题呢?一是这些事件引发的疑问与传主的核心人格特征有关,二是这些问题的探索有利于对传主人格形成过程的考察。初步提出形成传主人格的悬疑性问题后,需要对其进行拷问。通过Zelda Gillian Knight所言的消除无意识偏见来理解这个悬疑性问题是否与研究者的无意识偏见有关,它是否是研究者个人经验的投射,是否是研究者受传记作家叙事的影响和暗示的结果,还是代表了传主真实的生命问题。
其次,在资料的选择和分析中,《天命可违》的作者指出,需进入传主的生命故事与文献中,进入心理学的理论解释中,反复出入,以实现对传主生命事件的顿悟和解释。这与现象学-解释学分析方法相一致。在书中,《天命可违》的作者提出关于诸葛亮生平的两大悬疑问题,即择主和北伐。认为诸葛亮选择刘备和五次北伐的原因是不甚明朗的,需要进行深入的解析。通常心理传记学的研究会将传主童年的成长经历作为重要的资料进行分析。在《天命可违》一书中,作者选择了幼失怙恃、战乱之扰、青年忧愤、止得阿承丑女、生不逢时、三顾之恩来分析诸葛亮择主之谜。从诸葛亮出山后并未得到重用、刘备托孤、树立权威、写作出师表、借北伐僭越、刘禅眼中的相父几个角度来解析北伐。并通过诸葛亮内在心理动机的形成和作用机制阐释两大悬疑问题。通过阅读和反复阅读所有收集到的有关个体生命故事的档案文献而将自己沉浸于原始数据之中,以对传主的生活世界熟谙于心,包括历史和文化背景,能够让研究者的思维和意识自动地对材料进行加工,有助于让数据自己呈现出规律来,从众多材料中提炼主题。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心理传记学中现象学-解释学分析方法的应用

下一篇: 心理传记学中现象学-解释学分析方法的应用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