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面对就业,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就业矛盾心理
 
更新日期:2022-11-07   来源:   浏览次数:7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在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特殊的家庭环境、民族背景、价值认同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影响下,少数民族贫困生在面对就业时呈现出多重矛盾。(一)自负与自卑的

 
 在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特殊的家庭环境、民族背景、价值认同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影响下,少数民族贫困生在面对就业时呈现出多重矛盾。
(一)自负与自卑的矛盾
由于家境的贫寒,少数民族贫困生比一般学生承受了更多生活的困苦,在心理上对家庭、对自我前途有更强烈的敏感性,因此,这类学生历来也是各级教育机构重点关注的对象。在长期备受关注中逐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高考成功的少数民族贫困生,在相对狭小的竞争区域内很容易感觉到自我的成功给家庭和身边的人带来的荣耀,这种来源于相对狭小的竞争区域的自我肯定极易成为一种自负心理。
进入高校后,大一的新生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原本严格的生活学习作息突然转变成了自由支配,以分数高低论成败也突然转变成了综合素质展现的大舞台。来自农村的少数民族贫困生,一时间发现在中学时期被他们视为生命全部的勤奋刻苦读书现在只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在和其他同学的相比下,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各种文体才能等他们都需要从零开始,而这些能力恰恰也是在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大多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综合素质。从家人、老师眼中的优秀学习者到大学生活中的最平凡无奇的一员,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心理上始终存在着自负与自卑的矛盾纠结。
(二)职业生涯规划中目标和过程的矛盾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的最佳出路,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中,这种传统理念已经发生了改变,但在地处较为偏僻的农村地区,这种观念依然在乡邻们的脑子里根深蒂固。少数民族贫困生是带着乡亲们“将来当大官”的期望迈入大学的校门,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未来和命运,这时他们是有着比较明确的未来奋斗目标的。进入大学后,随着接触到越来越多不同的思想和社会现实,他们越来越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究竟在哪里。他们开始明白乡亲们所认为的“学而优则仕”在现代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是一条极其艰难复杂的道路,但狭小而单纯的家庭关系网络无法为他们提供另外的更多的参考,大学课堂中的知识也无法直接给予他们答案,许多少数民族贫困生直至毕业都无法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
(三)依赖心理和逃避行为的矛盾
为了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出台了许多助学政策,且在地方民族院校,国家的助学金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捐赠在数额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奖学金的颁发力度,这也使贫困生形成了思维定性:只要成绩优秀、家庭贫困,就能拿到数额不菲的助学金。数额众多的助学金所带来的思维定性,在另一个方面来看,又限制了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多方面发展。为了获得更多的助学金,他们将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中,有些甚至两耳不闻窗外事,不积极主动去参加各种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国家和社会的大幅度助学使少数民族贫困生产生了极大的依赖心理。
但在面临就业时,部分少数民族贫困生并没有将这种对国家、社会和学校的依赖心理转变成感恩与信赖,而是在面对到中小企业工作、到基层服务时选择沉默或逃避,这种逃避行为最极端的是一些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贫困生在毕业后销声匿迹,不按时偿还银行贷款。这些贫困生在依赖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同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在面对就业,面对人生的选择上,他们选择了退缩和逃避。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面对就业,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就业矛盾心理

下一篇: 面对就业,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就业矛盾心理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