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离
在原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专业方向课(选修)和集中实践课四大类别组成,其中集中实践课总学时占总学时47%。实践课程每学期集中开展2~4周,穿插于整个学期的教学周中。轮班时会导致有些班级尚未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就需要进行实践练习,学生难以学以致用,无法落实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学习过程。经调查,学生普遍反映理论教学相对枯燥无味,特别是对专业工具的使用教学比较抽象,无法直观理解;而实践教学老师会一定程度上重复讲解理论知识,进而缩短了实训练习时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专业内容有所重叠、教学时段相脱离,相当于原可以1学时完成的教学任务被拆解成2学时或以上,浪费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的同时,不能很好地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二)教师课堂组织能力不规范
本专业的师资主要来自于汽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技师和技校毕业的大专生。针对本科及以上的教师,其专业理论知识储备较足,但是没有实践经验,教学时很难奖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存在假大空;企业技师的专业技能水平较高,能够针对汽车故障完成诊断与维修,但是课堂的组织能力欠佳,很难将自己具备的专业知识通过正确的方式方法传递给学生;刚毕业的大专生,由于年龄与学生接近,专业技能尚未经过打磨,较难树立良好的教师姿态。同时,绝大部分的老师都是非师范专业出身,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认识不够深入和具体,不能采用有效的手段提升专业课程的适应性、改善学生的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质量并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三)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原动力不足
本专业的生源获取方式有高考统招、分类招生、和中职单报高职等。部分学生为文科生,由于成绩等因素被调剂至本专业,因此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不高,甚至明确表示毕业后不会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学习态度和积极性不高;一部分学生对汽车维修工的职业存在认知偏见,认为“没有面子”,学习动力不足。
(四)专业技能考核方式不系统
原有技能考核由专项教学任务的任课教师全权负责,通过发布考核题目,让学生逐一完成实操过程,酌情给分的情况较为普遍,未能使用标准、规范的技能鉴定评分要求对学生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导致学生认为“考与不考一个样,考过考不过一个样”,从而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进而恶性循环,对技能人才的培养起到较大的负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