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木球运动的朔源
木球运动是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中为了满足精神需求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娱乐游戏。从考古学视角探究木球运动的起源,发现了木球运动在古代有许多类似的游戏项目。木球运动最远可追朔到汉朝,到了唐朝时期木球运动成为宫廷里的消遣游戏,并形成两种类型的运动,一种是男性为主的“马球”,另一种是女性为主的“步打球”。宋朝时期,木球运动得盛况有了文字描述,在《宋史·札志》中“当有步击者, 时令供奉以戏以为乐。” 说明木球运动发展甚好,成为地主官僚阶层娱乐的方式,但是民间还未有广泛开展。明朝时木球运动由官僚地主阶层走向平民阶层,至此古代木球运动的达到顶峰,在《明宣宗行乐图》和杜荃的《仕女图》等历史文物中可以看到其盛况。随着清军入关,全国禁武的形势下,各种体育运动尤其是对抗性的运动都销声匿迹了。
2近代木球运动的演变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木球运动在回族地区已经流行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最初只是放牧的牧民为了增加乐趣而发明的一种具有集体性、娱乐性、对抗性的游戏,当时没有完整的规则,各地方的叫法也不统一,概括出来有“ 打毛球” 、 “ 赶木球” 、“打木球” 等。第一“打毛球”是一项对抗十分剧烈的高强度运动,是野蛮和智慧的结合,带给运动者释放压力、愉悦身心和排遣烦闷的游戏。第二“赶木球”较“打毛球”就温柔许多,首先参与人数不限,且只有一个进攻队员;其次各自为战,阻止进攻队员把木球赶入自己身后的坑即可。第三“打铆球”又称“打木球”,是近代木球运动演变中最像竞技运动的木球运动。首先双方人数相同,其次在选定的场地上各挖直径约13厘米,深约 10 厘米的“牢坑”,在用木棒削制而成长约6厘米,直径粗3厘米,两头呈椭圆形的球,击板或击棍长约0.7-1m。最后以“打砂锅”的方式决定那队先进攻,那队先防守。打两场比赛,每场比赛时间为10 min,时间结束攻防转换,最终以进球多者为胜。比赛结束时,负方需罚“ 喝嗦儿”,即由胜方队员在球门处用棍将球击出,负方队员从端线跑向球落地将球捡回,来回途中需发出“噢、噢”声,中间不准停歇,否则重罚“喝嗦儿”。现今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木球运动就是由上述的几项运动演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