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健康为本,保育为先 ——《纲要》健康领域精神对保育工作的启示
 
更新日期:2024-01-05   来源:教育导刊   浏览次数:31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保育,根据《人口科学大辞典》的解释,是指成人(家长或保教人员)精心照管儿童,使之在身体与环境适应等方面健康成长。我国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指导性文

 
保育,根据《人口科学大辞典》的解释,是指成人(家长或保教人员)精心照管儿童,使之在身体与环境适应等方面健康成长。 我国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指导性文件《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则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怎样使幼儿达到这种状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提出,保教并重、保教结合的原则,“保”在前,“教”在后,体现了保育工作的重要性。虽然,目前幼儿园普遍对保育工作的重视度有所提高,但也存在着把保育工作等同于保育员工作的问题。
笔者认为,应从思想和实践分别入手,树立全园健康核心观念,提升全园保育意识和保育素质。
一、形成“健康为本”的保育观念
《指南》提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制、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不但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全体保教人员树立“健康为本”的核心观念,以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落实幼儿园保育工作。《指南》健康领域提出了非常细致的规定,要求幼儿有规律地生活、具有良好的饮食习惯 (如不偏食、不挑食、常喝白开水)和卫生习惯(用眼卫生、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并提出了不同年龄段幼儿保育工作具体目标。《指南》中的要求为幼儿园保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因此,保育是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内容而非仅是辅助手段,必须把保育工作系统的渗透在幼儿园健康领域的各环节中。
二、树立“健康为本”的“大保育”思想
“保教不分家”、“保教合一”是幼儿园与众不同的工作特点。现代保育观不仅强调对幼儿日常生活的安排和护理、身体的保健和养育以及生长发育指标的达成;更关注如何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包括创设和提供增进幼儿健康的物质生活环境条件和宽松、和谐的人际心理环境;更重视关注幼儿的情绪和需要,养成幼儿健康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合理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已不再仅仅是保育员的工作,而是全体保教人员的职责。保教虽有分工但目标一致,是通过不同的工作形式和教育途径去实现“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目标。基于此,幼儿园应树立所有教职员工都“保育工作者”的“大保育”思想,采用“有保有教”的工作方式来开展工作。
案例1:在美术教学公开活动《手指点画小蝌蚪》中教师提醒幼儿:“一下子点太多墨汁的话,有可能会流到桌面上,点画的时候手指摸到脸上会变花猫脸、摸到衣服上漂亮的衣服会变脏,我们看一下等一会画完画,有谁还是干净的漂亮宝宝”。这些提醒反映出老师教中有保的保育意识。
案例2::做早操时,有一个幼儿突然停止不动、脸色涨红,保育员看到马上询问:“是不是想大便了?”幼儿大便时发现他比较费力,就提醒他要多喝水、多吃水果,最后还不忘交代幼儿“上完厕所记得洗手”。这反映出保育员对幼儿排便习惯观察和保中有教的保育思想。
案例3:保健医生期末给幼儿测视力,发现小班幼儿因为不会正确分辨视力表的“E”开口方向而乱指。她没有责备幼儿,没有埋怨教师,而是指着“E”亲切的告诉孩子:“医生跟你玩游戏,这是鳄鱼的大嘴巴,你看里面这个是尖尖大牙齿,我们用手来学学它的嘴巴。等一会我指的视力表上鳄鱼嘴巴在那边张开,你手里的鳄鱼嘴巴就往哪边咬。”这反映了保健医生保教结合的保育思想。
三、体现“健康为本”的保育过程
《指南》健康领域提出:幼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这就需要保教工作者在实践中用爱、用心、用教育智慧来完成这一要求。
1.用爱精心呵护和照顾
“照顾”是生活方面的照料,满足幼儿生理需求;“呵护”是精神上的爱护,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只有这两种需求都予以满足,才能培育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健康”儿童。爱是保育工作者尊重孩子、信任孩子、鼓励孩子的基础。
案例1:在照顾幼儿进餐时,保育工作者可以有意识按幼儿体质来指导幼儿用餐。如:引导肥胖儿先喝汤再吃饭菜;瘦弱儿童则先吃饭菜再喝汤;鼓励偏食儿童不挑食等,这些都体现对幼儿爱的照顾。对幼儿爱的呵护可以通过创设轻松的用餐环境来实现。如:播放轻音乐、允许肚子不饿的孩子推迟用餐、鼓励但不强迫偏食儿童用餐等。
案例2:遇到幼儿便溺在裤子上,保育工作者能其及时清洗更换衣裤这是生活上的照顾,同时能做到注意保护幼儿的“隐私”,不当众脱裤子清洗,不让别人发现他便溺了的“秘密”,这是对幼儿心理的呵护。
2.用心培养习惯和行为
实施保育工作要用心,切实站在幼儿的角度,而不是站在成人的立场居高临下地发号施令。《指南》健康领域中要求“帮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保育工作者要明确:良好习惯和文明行为的形成是不断养成、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是日常点滴汇集积累的结果。不但要以幼儿的思维和学习方式,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施教,还要注意自身的行为的示范性。
案例1:小班的老师想培养幼儿离开座位把小凳子推进桌子下面,用情景表演的方式戴上头饰扮演小凳子:“我是小凳子,我喜欢跟小朋友玩,每天让坐在我身上,可是我也有累的时候,小朋友你们离开我的时候,把我送回桌子下面的家让我休息一下,好吗?”这样教孩子容易接受,收效很快,但老师发现在户外活动时总有几张凳子没按要求摆好。通过观察老师分析,没摆好椅子的都是性子急、贪玩的男孩子。老师在下次户外活动前调整策略:“小朋友不着急,先摆好小凳子,这次我让小椅子摆得最整齐的宝宝来站排头跟我手拉手,还请他先选活动器械”。同时在日常活动中,老师自己离开凳子就会故意说:“我也先把我的大凳子送回家”。用行为暗示的方法教育幼儿。从此案例可以看出:教师不但要针对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采取故事、儿歌、歌曲、卡通形象等为手段,用订立规范、提醒督促、评奖等方式等教育途径,还要以自已良好的卫生习惯为示范去影响幼儿。
作者姓名:高毅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健康为本,保育为先 ——《纲要》健康领域精神对保育工作的启示

下一篇: 健康为本,保育为先 ——《纲要》健康领域精神对保育工作的启示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