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相融与异质:《喜福会》小说与电影的跨文本互文阐释
 
更新日期:2024-11-08   来源:   浏览次数:2540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谭恩美因其自传体小说《喜福会》(1989)一举成名,她因而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文坛重要的华裔女作家。小说《喜福会》一经出版就引起轰动,9个高居美国小说榜首.

 
谭恩美因其自传体小说《喜福会》(1989)一举成名,她因而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文坛重要的华裔女作家。小说《喜福会》一经出版就引起轰动,9个月内高居美国小说榜首并连获各种美国文学大奖,由此掀起了美国亚裔文学热潮。1993年美国华裔导演王颖将该小说改编搬上银幕。尽管各界对该片褒贬不一,但它终以三千三百万美元的高票房跻身美国主流电影之列,并且巩固了导演王颖在好莱坞的地位。学者们从多视角对小说和电影《喜福会》分别做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经过文献梳理发现有:从文化角度对中美两国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研究;从母女关系、文化身份建构分析小说主题;从女权主义视角、后殖民视角分析人物;从叙述策略、意象隐喻探讨小说审美特征等。但鲜有从互文性视角对《喜福会》小说和电影作研究,仅有的一项从叙事时间和叙事语态两个维度做了相关研究(1),显然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我们正处于一个文本总汇的媒体时代,异彩纷呈的多种媒体炫人耳目、交互渗透,跨文本互文性研究理应成为题中应有之义。除了文化挪用和超文本,跨文本互文性也是一种独特的互文性类型,涉及两种以上的艺术门类或传播媒体之间的转换和互动,深入考察相同或相近的内容经由不同的艺术门类或传播媒体而产生的联系和差异,在这里意指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的相融性和异质性。电影文本在获得文学文本丰富的内涵支撑后经过符号转换(文学符号—视听符号),两种文本间的互相指涉意义由此产生。鉴于此,本文通过解读《喜福会》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意在建构两者之间承续又创造的跨文本互文关系,研究发现从叙事结构和叙述模式维度看,电影《喜福会》保留了小说文本的内核,即承袭了原著的大致结构,体现了文学文本与电影文本的相融性;从艺术形式看,以印刷符号为表达手段的小说向以视听符号为媒介的电影的转换中,通过叙事层次的转换、情节的增删、意象意义转换等,导演创造性地完成了人物刻画、结局处理和突显主题,相融性和异质性都印证了两种艺术形式的跨文本互文关系。从互文性理论看,电影《喜福会》对其小说的改编有承续也有创新,承续的是电影在改变时保留了小说的内核,传递了作者谭恩美文化身份追寻的诉求;创新的是在人物刻画、情节安排以及意象意义方面做的改编。承续和创新亦即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的相融与异质,而这些正是跨文本互文性的完美印证。
作者:黄铁蓉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相融与异质:《喜福会》小说与电影的跨文本互文阐释

下一篇: 相融与异质:《喜福会》小说与电影的跨文本互文阐释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