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域借词及其对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意义刍议[①]
[摘要] 古代西域借词形式灵活,内容丰富,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古代西域借词不仅是我国古代民族友好交往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历史见证,也对今天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作为传承古西域文明的重要地域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新疆一带,必将迎来经济文化发展的飞跃,这和古代西域借词所揭示的意义是相吻合的。
[关键词] 古代;西域借词;经济文化;发展;意义
关于古代西域,《汉书·西域传上》云:“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则接汉,阸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又《汉语大词典》:“西域,汉以来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狭义专指葱岭以东而言,广义则凡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都在内。后亦泛指我国西部地区。”[1]( P740)我们常说的古代西域主要指狭义的角度而言,即多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地区。
西域古国较多,这些古国主要分布在今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准格尔盆地一带,由于受到塔里木河、罗布泊及冰雪融水等的灌溉,古代西域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造就了许多不朽的文明,如楼兰文化就是众多璀璨文明的一个缩影。古代西域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西文明的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是这样的伟大文明与地理位置,使得古代西域各族与汉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这种民族交流对于我国古今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民族的交往离不开语言的交流,语言交流在民族的交往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有鉴于此,本文主要从西域借词的角度来探讨古代西域文化与汉文化的交往对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汉民族与古代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往来
古代西域各国虽然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在汉武帝之前,西域各国主要受到匈奴的控制,使得西域文明与中原文明的交流长期受阻。为了抗击匈奴,也为了拓展疆域和扩大外交,汉武帝时,先后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历经磨难,西汉终于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外交联系,并进而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为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丝绸之路的开通,使我国的丝绸、漆器、瓷器、铁器、茶叶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往西域,西域的蔬菜、水果、马匹等也不断地流入我国。为了进一步加强沟通和管理,汉朝还在西域设置了行政机构西域都护府,唐朝时设立了较为完备的行政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与西域各国的交往到唐朝时达到了鼎盛时期。[2]( P117)古代典籍尤其史书中有不少关于西域情况及汉民族与西域各族交往的记载,这里仅以《汉书》为例,如《地理志下》:“自武威以西,本匈奴昆邪王、休屠王地,武帝时攘之,初置四郡,以通西域,鬲绝南羌、匈奴。”《王莽传中》:“五威将军奉《符命》,赍印绶,王侯以下及吏官名更者,外及匈奴、西域,徼外蛮夷,皆即授新室印绶,因收故汉印绶。”《魏相传》:“元康中,匈奴遣兵击汉屯田车师者,不能下。上与后将军赵充国等议,欲因匈奴衰弱,出兵击其右地,使不敢复扰西域。”
古代诗歌中也有不少反映古代西域文化的,这些诗歌充分说明了汉民族与古代西域各民族的往来,仅以唐诗为例,如杜甫《海棕行》:“移栽北辰不可得,时有西域胡僧识。”刘禹锡《和令狐相公谢太原李侍中寄蒲桃》:“珍果出西域,移根到北方。昔年随汉使,今日寄梁王。”陈子昂《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忽闻天上将,关塞重横行。始返楼兰国,还向朔方城。”严维《送房元直赴北京》:“犹道楼兰十万师,书生疋马去何之。”刘商《胡笳十八拍》第七拍:“龟兹筚篥愁中听,碎叶琵琶夜深怨。”岑参《北庭贻宗学士道别》:“今且还龟兹,臂上悬角弓。”
二、借词及汉语吸收借词的状况
首先说说什么是借词。所谓借词,也叫外来词,是指在民族往来中,借自他民族的词语。许多民族语言中都有或多或少的借词,如维吾尔语中的汉语借词joza(饺子)、kojza(筷子)、moza(帽子)、lobo(萝卜)、moji(毛衣)、gada(疙瘩)[3](P42)等,德语中的拉丁语借词die Kreide(粉笔)、die Schule(学校)、das Fieber(发烧) 、die Tinte(墨水) [4](P153-155)等。有的民族词汇总量中,借词已经超过了本民族语言的词汇量,如现代英语、荷兰语等。
借词是民族往来和交流的历史见证,借词往往能折射出历史上民族往来的某些印迹。民族往来中,友好和谐的交往更能促进民族间词语的借用,因而大量的借词,尤其是经济文化领域的借词往往也是社会和谐的象征。[5](P168)汉民族在与其他民族交往中也吸收了大量的借词,这些借词有的属于音译词,如桑拿(sauna)、巧克力(chocolate)、坦克(tank)、沙发(sofa)等;有的属于意译词,如热狗 (hot dog)、自助餐 (buffet)、小提琴(violin)、试管婴儿 (test-tube baby)硅谷 (silicon valley)、白领(white collar)、等;有的兼有音译和意译成分,如爱滋病 (AIDS)、浪漫主义(romanticism)、迷你裙(miniskirt)、呼啦圈(hula-hoop)、卡车(car)等;有直接借用日本汉字词的,如哲学、汽船、归纳、主观、料理、写真、刺身、寿司等[6](P1-411);改革开放后还出现了含西文字母的借词,如NBA、SOS、GPRS 、GRE、DNA、KTV包房、AA制等[7](P14-248)。
从来源来看,汉语借词主要来自匈奴、西域、佛教、欧美、日本及国内其他民族,如来自匈奴语的借词单于、胭脂、阏氏、头曼、冒顿、东胡、谷蠡等[6](P1-411),来自佛教借词佛祖、法宝、佛眼、悲观、沙门、佛法、佛经、香火、佛寺、刹、浮屠、修行、相对、绝对、罗汉、方便、僧、尼、阿弥陀佛等[6](P1-411),来自欧美借词蒙太奇、香槟、芭蕾舞、幽默、香波、鸦片、公司、啤酒、基因、雷达、麦克风、声纳、马达等,来自日语借词哲学、领土、谈判、支部、政府、封建、理论、乐观、间谍、寿司、料理、写真、研修等。##end##[5](P169)
三、古代西域借词的类别与特点
汉武帝以后,政府加强了对西域各国的往来和管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其中语言交流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汉唐时有大量的西域借词被吸收到汉语中来,这些借词成为民族友好往来的见证,也为西域语言与文化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宝贵资料。
这些借词来自当时西域各国,其来源范围也较广泛,有饰物、食品、乐器、药材、蔬菜、水果等领域,充分反映了汉民族与西域各族间的广泛的民族交流。其中饰物方面的词语,如玛瑙、琉璃、珊瑚、琥珀、珐琅等;动物方面的词语,如孔雀、狮子、牦牛、鹦鹉、犀牛、骆驼等;食品方面的词语,如胡饼、饩饼、梧桐饼、酹粥、浆水粥、馓枝、馓饭等;乐器方面的词语,如羌笛、筚篥、唢呐、琵琶、胡笳、箜篌、胡琴、都昙鼓、毛圆鼓、候提鼓、鸡娄鼓、答腊鼓、羯鼓、齐鼓等;药材方面的词语,如刺蜜、安息香、天竺桂、天竺参、龙脑香、沉香、阿魏、象牙、苏合香、熏陆香等;最多的就是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方面的词语,如安石榴、胡蒜、金花菜、葡萄、胡桃、胡枣、胡林子、胡麻、胡瓜、胡萝卜、西红柿、胡黄连、番瓜、苜蓿、胡椒、番泻叶、藏红花、胡荽、胡豆、姜﹑胡葱、胡桐、石蜜、黑盐、番薯、胡桃等[6](P1-411)[5](P169)。
古代史书中有不少关于西域借词方面的记载,如《汉书·西域传上》:“且末国,王治且末城,去长安六千八百二十里。……有蒲陶诸果。有蒲陶诸果。”又“乌弋地暑热莽平,其草木、畜产、五谷、果菜、食饮、宫室、市列、钱货、兵器、金珠之属皆与罽宾同,而有桃拔、师子、犀牛。”《后汉书·西域传》:“条支国城在山上,周回四十余里。临西海,海水曲环其南及东北,三面路绝,唯西北隅通陆道。土地暑湿,出师子、犀牛、封牛、孔雀、大雀。大雀其卵如瓮。”又“栗弋国属康居。出名马牛羊﹑蒲萄觽果,其土水美,故蒲萄酒特有名焉。”又“大秦国一名犁鞬,……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刺金缕绣,织成金缕罽、杂色绫。作黄金涂、火浣布。又有细布,或言水羊毳,野蚕茧所作也。合会诸香,煎其汁以为苏合。凡外国诸珍异皆出焉。”
这些西域借词中,主要是以意译词和音译词为主,其中意译词最多。意译词如胡瓜、胡萝卜、胡麻、胡饼、藏红花、金花菜等,音译词如筚篥、箜篌、琥珀、珐琅、葡萄等。西域借词的特点符合汉语借词的基本特征。
四、西域借词在古诗词中的体现
自汉朝开通丝绸之路后,古代西域和中原的往来十分频繁,西域借词在古籍中也频繁出现。这里仅以汉至宋期间的古诗词为例,来看看西域借词在古籍中的存在。
饰物方面的诗词,如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琉璃)南朝梁吴均《赠任黄门诗二首》二:“白玉镂衢鞍,黄金玛瑙勒。”(玛瑙)北齐邢邵《冬日伤志篇》:“朝驱玛瑙勒。夕衔熊耳杯。”(玛瑙)唐章孝标《题东林寺寄江州李员外》:“象牙床坐莲花佛,玛瑙函盛贝叶经。”(玛瑙)王翰《飞燕篇》:“红妆宝镜珊瑚台,青琐银簧云母扇。”(珊瑚)宋王沂孙《一萼红·红梅》:“空惹别愁无数,照珊瑚海影,冷月枯枝。”(珊瑚)汉《古乐府》:“琉璃琥珀象牙槃。”(琉璃、琥珀)唐罗虬《比红儿诗(并序)》:“琥珀钗成恩正深,玉儿妖惑荡君心。”(琥珀)宋高登《南歌子》:“菊捻黄金嫩,杯倾琥珀浓。”(琥珀)
动物方面的诗词,如汉乐府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唐温庭筠《偶题》:“孔雀眠高阁,樱桃拂短檐。”(孔雀)南朝梁周舍《上云乐》:“凤皇是老胡家鸡,狮子是老胡家狗。”(狮子)唐花蕊夫人《宫词》:“直从狮子门前入,旋见亭台绕岸傍。”(狮子)张祜《杂曲歌辞·少年乐》:“带盘红鼹鼠,袍砑紫犀牛。”(犀牛)阎朝隐《鹦鹉猫儿篇》:“高视七头金骆驼,平怀五尺铜狮子。”(骆驼、狮子)刘禹锡《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五首》四:“骆驼桥上蘋风急,鹦鹉杯中箬下春。”(狮子、鹦鹉)
乐器方面的诗词,如汉乐府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箜篌)南朝梁元帝萧绎《咏歌诗》:“传声入钟磬,馀转杂箜篌。”(箜篌)李贺《李凭箜篌引》:“江峨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箜篌)唐李白《清溪半夜闻笛》:“羌笛梅关引,吴溪陇水桂。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羌笛)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刘商《胡笳十八拍》第七拍:“龟兹筚篥愁中听,碎叶琵琶夜深怨。”(筚篥、琵琶)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胡琴、琵琶、羌笛)白居易《筝》:“赵瑟清相似,胡琴闹不同”(胡琴)宋苏轼《哨遍·春词》:“拨胡琴语,轻拢慢捻总灺利。”(胡琴)唐李商隐《龙池》:“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羯鼓)
药材方面的诗词,如唐岑参《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桂林蒲萄新吐蔓,武城刺蜜未可餐。”(刺蜜)李贺《答赠》:“沉香熏小像,杨柳伴啼鸦。”(沉香)宋李景良《鹧鸪天》:“沉香小院浑先暑,更有杯传数百年。”(沉香)唐蜀童谣:“我有一帖药,其名曰阿魏,卖与十八子。”(阿魏)贯休《桐江闲居作十二首》三:“茶和阿魏暖,火种柏根馨”(阿魏)汉《古乐府》:“琉璃琥珀象牙槃。”(象牙)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娈童诗》:“翠被含鸳色,雕床镂象牙。”(象牙)唐王建《送郑权尚书南海》:“戍头龙脑铺,关口象牙堆。”(象牙)
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方面的诗词,如魏曹植《弃妇诗》:“石榴植前庭,绿叶摇缥青。”(石榴)唐上官仪《和太尉戏赠高阳公》:“石榴绞带轻花转,桃枝绿扇微风发。”(石榴)宋陈允平《思佳客·用晏小山韵》:“一曲清歌酒一钟,舞裙摇曳石榴红。”(石榴)汉乐府诗《蜨蝶行》:“蝶蝶之邀游东园,奈何卒逢三月养子燕,接我苜蓿间。”(苜蓿)唐杜甫《寓目》:“一县蒲萄熟,秋山苜蓿多。”(蒲萄、苜蓿)宋毛滂《清平乐》:“苜蓿青深烦雪兔,引到祥华开处。”(苜蓿)唐寒山诗:“醍醐与石蜜,至死不能尝。”(醍醐、石蜜)李商隐《赠郑谠处士》:“越桂留烹张翰鲙,蜀姜供煮陆机莼。”(姜)钱起《江行无题一百首》其一:“渐安无旷土,姜芋当农收。”(姜)宋李昴英《水调歌头·寿参政徐意一》:“松柏苍然长健,姜桂老来愈辣,劲气九秋天。”(姜)
其他方面借词的诗词存在不再一一举例。仅从以上不难看出,西域借词在古籍中的出现是十分活跃的,说明古代西域文化已经深深植根于汉民族的文化系统之中。
五、古代西域借词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意义
西域借词是古代西域各国与汉民族之间文化往来的见证。民族往来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要进行语言交流,因为语言代表着思维,语言承载着文化,没有语言交流的民族往来是无法想象的。西域借词本身就体现着古代汉民族与西域各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印迹,如乐器借词羌笛、筚篥、唢呐、胡笳、箜篌、胡琴等的吸收,充分说明了古代汉民族对西域音乐文化的引进吸收,又如药材方面的借词沉香、阿魏、象牙、天竺桂等的吸收也充分说明了汉民族对古西域医药文化的吸收,等等。如果汉语词汇中没有这些西域借词,我们今天恐怕很难了解汉民族与古西域各族文化的历史交流状况。
西域借词不仅是古代汉民族与西域各族文化交流的见证,而且对于今天的文化建设也具有积极意义。在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观背景下,文化和谐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更是将文化发展作为国家发展“五位一体”的重要一环提出来,可见和谐文化发展的意义之大。那么,古代西域借词对我国文化发展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呢?
首先,古代西域借词能够增强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国内各个兄弟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融合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借词是民族间相互交往的有力证据,古代西域借词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汉民族和西域各民族的友好交往,从借词来看,这种交往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服饰、饮食、医药、作物等。这种源远流长的和睦往来无疑能增强各民族间中华大家庭的认同感,这对于今天和谐文化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有了这个基础,中华文化何愁不能复兴。
其次,古代西域借词可以为今天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某种形式的借鉴。从借词的具体情况来看,借词涉及到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这也提示我们当今民族文化交流也应该全方位进行。同时不论民族大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各民族之间应该取长补短,互相尊重,互相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民族团结,更有利于本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再次,古代西域借词可以为某些文化的溯源或发展,以及为某些消失的文明提供研究依据。如今天的许多蔬菜与农作物等都是来自西域或经由西域而来,但是日常中也许我们并不知晓,它们的名称由何而来,发展演变史究竟怎样,这些往往都能从借词中找寻答案;另外,西域古国已成为历史,对于这些消失文明的研究,最缺乏的就是资料,而借词无疑是最好的资料之一,从西域借词入手无疑是最好的途径之一。
最后,古代西域借词对于今天汉民族与西北民族尤其新疆少数民族之间语言交流学习也有一定的帮助。西域借词来自古代西域各国、各民族,今天我国西北尤其新疆一带为古代西域民族的主要传承地域,因此西域借词无论对于汉民族学习西北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还是西北少数民族学习理解普通话与汉文化,无疑都存在一种优越的先天因素,一种先天的沟通桥梁。
六、古代西域借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古代西域借词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文化方面,同样也体现在经济方面。西域借词在增进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为经济的交流发展带来了便利。自从陆上丝绸之路开通以后,西域就成为与内地经济往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西方文化交往的桥梁。历史上,通过丝绸之路,我国的丝绸、瓷器、铁器、茶叶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往西域或经西域输往西方,西域的或经由西域的西方蔬菜、水果、马匹等也源源不断地流入我国,成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潜在引擎之一。古代西域借词充分反映了古代汉民族与西域各国的经济往来,如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方面的词语安石榴、胡蒜、金花菜、葡萄、胡桃、胡枣、胡林子、胡麻、胡瓜、胡萝卜、西红柿、胡黄连、番瓜、苜蓿、胡椒等词语的吸收就充分体现了经济领域的交流。如果没有这些借词,今天也许我们很难理解某些耳熟能详的水果或经济作物等原来是经由古西域引进而来的。
西域借词不仅是古代汉民族与西域各族的经济交流的见证,而且对于今天的国家经济建设仍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目前我国正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时期,经济建设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在十八大的规划蓝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西部大开发正是目前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能否再上新台阶的重要保证之一,可以说西部经济发展是本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那么,作为古代汉民族与西域各族经济交流见证的西域借词,在今天和谐社会建设的大潮下,对我国经济发展又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呢?
首先,古代西域借词可以为今天的开放经济建设理论提供历史依据。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领域越来越务实和开放。实践证明,闭塞眼睛捉麻雀式的封闭经济建设路子是不行的。现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越来越成熟,我国开放经济建设理论逐步形成。古代西域借词也可以为今天的开放经济建设理论提供历史依据。西域借词是古代汉民族与西域各民族经济开放交往的历史见证,充分说明了古代在封建经济建设中,尚且需要开放经济的新鲜血液的补充,今天又怎么能封闭建设经济呢?事实证明,丝绸之路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说古代西域借词为今天的开放经济建设理论提供了充分的历史依据,开放经济需要不断开放与交流。
其次,古代西域借词可以为今天的经济建设提供创新思维和“他山之石”式的借鉴。经济建设要想有所建树,必须要有创新思维,必须要不断借鉴先进的模式,吸收先进的文明成果。古代西域借词中能保留至今的,说明其生命力之旺盛,其中许多经济文化类词语的吸收正是古人创新经济思维的体现,吸收比自己经济好的或自己没有的好的东西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思维的改革与创新,更是一种“他山之石”式的借鉴。如汉语中带“胡”字的借词有相当部分就是西域借词,这些借词的吸收是需要勇气和鉴别力的,今天的经济建设仍然需要这种创新思维,一种善于主动鉴别和积极吸收的创新思维模式。
第三,古代西域借词揭示在国家经济建设中,西部开发尤其是新疆建设的重要意义。古代西域文明主要体现在今天祖国的西部,其中新疆尤为集中突出。古代西域借词突出显示了古代对于同西域各国经济交流的重要举措,西域是古代中国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西部经济开发仍是经济建设的重要一环,其历史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突出。新疆作为古代西域文明的重要传承者,在国家西部经济建设中尤为突出,新疆的稳定、繁荣、富强也是中华民族的大事,对于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成败具有重要意义。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西部经济开发以及新疆经济建设会越来越好,这也正是古代西域借词所揭示的意义所在。
第四,古代西域借词中的某些经济作物可以为今天的品种改良提供一定的帮助。除了理论意义外,在具体实践中,古代西域借词所映的某些经济作物,对于今天的品种杂交改良具有现实意义。古代从西域传到内地的作物在内地环境中培育了一两千年,和在西部环境下生长的同类会有或大或小的差别,这些差别为今天这些品种的培育改良提供了较大的选择余地。充分利用古代西域借词所提供的农业信息,也许会为我国农业做出某些意想不到的贡献。
第五,古代西域借词中的某些农作物对于今天的生物生长环境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意义。经过一两千年的演化,由于不同的地域和气候因素,某些古西域农作物会演化出不同的特性甚至不同的品种,其生长环境各不相同,这就为某些生物的生长环境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今天我们提倡绿色农业建设,提倡生态经济建设,而古西域借词所反映的某些农作物在今天的发展演变正是难得的研究材料。相信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深入发展,农业生长环境的研究会越发深入,而古西域借词在此领域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
第六,古代西域借词对于西部尤其是新疆一带某些农产品品牌的创新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古代西域借词揭示了古西域文明的传播路径及对这种文明的认可,这种文明不是任意捏造的,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历史之中的,借词就是很好的证明。这样,西域借词也就为今天西部尤其是新疆一带某些农产品品牌的确立与创新提供了一种历史依据。无论是产品品牌的认祖归宗,还是产品之间的连亲带故等,这都为西部农业产品品牌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创新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古代西域借词形式灵活,内容丰富,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古代西域借词不仅是我国古代民族友好交往和社会和谐发展、团结奋进的历史见证,也对今天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今天国家和谐社会发展的大好形势下,西部经济文化发展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对于古代西域借词的研究也必将越发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8卷)[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2] 张鹏丽、陈明富,《民族往来与汉语词汇》(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3] 张莉萍,《试论维吾尔语的汉语借词》(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4] 汤镇东,《德语外来借词和复合名词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5] 陈明富、张鹏丽,《汉语借词与和谐社会》(J),科学·经济·社会2011年第4期。
[6] 刘正琰等,《汉语外来词词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7] 刘涌泉,《字母词词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①]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2M521153);浙江省博士后科研择优资助项目(编号Bsh1202098);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3SJB740016);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成果(编号2013Z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