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医药卫生 » 正文
单程长时应激大鼠睡眠变化及哌唑嗪干预效果研究
 
更新日期:2024-07-02   来源: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浏览次数:23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讨论大量的实验数据已证实,SPS大鼠可以模拟PTSD的一些病理生理表现,如焦虑行为,HPA轴负反馈作用的增强,对SSRI反应良好等[9]。但有关模型动物睡眠变

 
讨论
大量的实验数据已证实,SPS大鼠可以模拟PTSD的一些病理生理表现,如焦虑行为,HPA轴负反馈作用的增强,对SSRI反应良好等[9]。但有关模型动物睡眠变化情况的相关报导较少,对于PTSD患者中常见的失眠症状SPS模型是否能表现出较好的表面效度和预测效度,本项研究针对以上问题而展开。 我们通过实验证明,SPS大鼠睡眠结构发生变化,觉醒次数和短时觉醒次数增加,睡眠持续时间落在短区间的次数增多,这些均说明SPS大鼠睡眠片段化和浅睡增多,较好的模拟了PTSD患者觉醒次数增多,睡眠维持困难及夜间易醒等临床表现,体现了较好的表面效度。同时哌唑嗪对SPS大鼠睡眠障碍的治疗作用明显,尤其是高剂量哌唑嗪治疗后,SPS大鼠的各项睡眠指标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说明高剂量哌唑嗪能较好地改善SPS大鼠的失眠症状,体现了理想的预测效度。
Nedelcovych[10]等人曾采用多导睡眠描记术对SPS大鼠睡眠结构和睡眠成分两个方面进行了评价,文中记录了造模后第1、2、7日SPS大鼠睡结构的变化情况,但未报导造模7日后的睡眠情况。PTSD患者精神症状的出现通常会有一个潜伏期,一般是在创伤性应激后的6个月内出现症状,依据寿命长度成比例折算,对于大鼠而言这个潜伏期就是7天内。显然Nedelcovych等人更关注潜伏期内模型动物的睡眠变化,而本项研究更加关注潜伏期后(PTSD模型复制成功之后)动物的睡眠情况。虽然失眠常会先于精神症状之前表现出来,但失眠也会长期的伴随患者,甚至伴随患者一生[11],我们选择造模后第12天记录大鼠睡眠,结果与Nedelcovych的不同,这可能是由于睡眠描记的时间点不同导致的。大鼠在接受应激后的不同时间段内睡眠模式可能是不同的。本实验基于动物活动状态来分析动物睡眠相关参数,这种方法相对于常用的多导睡眠描记术(基于脑电来分析睡眠)而言不能区分REM 和NREM睡眠,这是此种方法的不足之处。但不同于多导睡眠描记术需要创伤性手术才能完成脑电的记录,在活动/行为的红外监测过程中动物无需暴露于任何应激因素下,因而排除了手术应激与SPS应激之间的交互作用,确保了模型诱导因素的可控性,这是此种睡眠记录法的优势所在。
实验中我们分析了觉醒次数,同时也分析了短时觉醒次数,两者都能反映睡眠的不连续性(片断化睡眠)[12-13]。但短时觉醒次数还与浅睡眠成正相关,与NREM成负相关[14]。本次实验引入短时觉醒作为观测指标,可以更加全面的分析SPS对睡眠的影响。
作者:王莹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单程长时应激大鼠睡眠变化及哌唑嗪干预效果研究

下一篇: 单程长时应激大鼠睡眠变化及哌唑嗪干预效果研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