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基于校园环境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更新日期:2024-07-24   来源:教学与管理   浏览次数:24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摘要: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使用的重要群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容易受到的负面影响和出现的突出心理问题;本文在解读大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使用的重要群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容易受到的负面影响和出现的突出心理问题;本文在解读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的同时,结合大学校园环境的特殊性尝试提出增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校园环境;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络正在渗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大学生每周上网的平均时间为4小时,每周人均收发邮件3.34 封;到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手机网民达到4.2亿,其中10岁到39岁的青少年网民规模达4.49亿。[1]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适当的使用对个人的心理行为、个性表现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而过多的卷入或者病理性使用则可能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2]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重视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并提出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及建议,具有时代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问题的提出
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是否具有良好的现实感,能否及时并合理地调整信息超载所带来的认知困惑以及网络和现实自我的差距、能否在时间上进行自我管理等。[3]网络具有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对于心理还不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来说,网络的负面影响就显得更为突出。
(一)阻碍大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在网络信息严重污染的情况下,没有约束地上网严重威胁着大学生的个性健康成长。虚拟人格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社会心理、伦理现象。网络生活是一种真实的虚拟人生,不良的网络行为会使个体角色混乱,人格扭曲,最终损害人的全面发展。
(二)导致大学生网络依赖和强迫心理
大学生是网络依赖症的高发人群。有的大学生对互联网存在强烈的依赖心理,对别的事物就失去了信心和兴趣,生活圈子越来越小,天天生活在虚拟的世界中不能自拔,而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变得淡漠;个别学生因长期沉迷于网络,产生网络心理障碍而被迫辍学,极个别的大学生甚至在海量信息前迷失了自己,表现出明显的网络信息强迫现象。
(三)引发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危机
在网络世界里,虚假信息泛滥,大学生因为轻信网上的虚假信息而蒙受损失或遭受挫折,必然导致对网络的信任危机,而这种对网络的信任危机,又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信任产生不良影响。
作者:陈春莲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基于校园环境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下一篇: 基于校园环境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