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羞耻感和内疚感及其与择偶行为的关系与对策
 
更新日期:2024-07-29   来源: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浏览次数:158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摘要:羞耻感与内疚感既密不可分又相互对立,内疚感的增加既可以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又可以规范人的行为。而对于拥有过童年留守经历的人来说,童年的忽

 
摘要:羞耻感与内疚感既密不可分又相互对立,内疚感的增加既可以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又可以规范人的行为。而对于拥有过童年留守经历的人来说,童年的忽视与孤独使他们的羞耻感高过了内疚感,他们变得自卑、敏感,不愿意同他人相处,在成年后也愿意自己一人独处,疑心很重。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想要引起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同时也探讨了羞耻感对择偶行为产生的影响,从社会、家庭、个人三个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羞耻感 内疚感 择偶行为 童年留守经历
1前言
羞耻,顾名思义,是个体羞于在人前表现自己,害怕被人耻笑的一种心理感受,它是个体自卑、低自尊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作为一种常见的情绪体验,与内疚有着很大的差别。内疚,简单来说,是个体由于无法完成某件事而产生的有愧于他人的心理感受。它与羞耻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是针对于某个具体事件而羞耻则是将这种感受过度的内化成了自我能力的问题。我们中国的文化讲求"仁、义、礼、知、信",其中,"礼"便是指导人们要学会知耻。由此可见,耻学文化在我国流传已久。然而,在当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好像逐渐步入了一个无羞耻感的时代,人们喜爱每天在朋友圈晒自己的生活动态、喜爱直播、喜爱视频聊天等等,似乎人与人之间不再存在距离,彼此之间的耻感也越来越薄弱。
相关研究表明,耻感文化可以通过"公认的道德标准借助于外部强制力来发展人的良心「11」",由此可见,耻感对于规范人们的行为,打造有秩序的社会功不可没。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易耻人群可能伴有抑郁、焦虑、社交恐惧症、偏执、强迫、愤怒、自卑等症状「12」,使得其心理健康程度受到影响;同样的,李波等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验证了羞耻感对社交焦虑有重要影响「13」;栗文敏等人认为,社交焦虑病人通常表现为害怕社交情境,例如,害怕在众人面前说话、吃东西,害怕参加聚会、讨好别人、害怕被人拒绝等「14」;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易耻人群的择偶需求,即以缔结婚姻、组织家庭为目的的男女两性互相选择的行为需求「15」,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城市的开放和旅游城市的开发,越来越多的人迫于生计,远离故乡去打工,却因在外得不到相应的福利待遇,被迫将孩子留在家中,由妻子一方或上辈父母代为看管,这类人群便是人们常常提起的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他们是否会有网瘾、吸毒等问题行为,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然而对于那些曾经拥有过童年留守经历的个体,他们在成长之后哪些心理感受会伴随他们一生,会导致什么样的行为发生,很少有相关研究提及。由此,本文选取了与童年留守、忽视经历紧密相关的变量-羞耻感,试图探究羞耻感是否对成年后的择偶行为产生了影响。
作者:平捷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羞耻感和内疚感及其与择偶行为的关系与对策

下一篇: 羞耻感和内疚感及其与择偶行为的关系与对策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