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中小学治理的实践条件、主体关系与行动策略
 
更新日期:2024-08-01   来源:   浏览次数:29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摘要】国家教育治理体系与管办评分离的提出,理论研究者顺势而为的教育(学校)治理等中观问题的目光驻足与规范阐释,以及知名学校探索性的先行学校

 
【摘 要】 国家教育治理体系与“管办评”分离的提出,理论研究者顺势而为的教育(学校)治理等中观问题的目光驻足与规范阐释,以及知名学校探索性的先行学校治理实践,不断助推和掀起了当下轰轰烈烈的从“管理”走向“治理”的中小学组织变革与发展的时代转型。然而,从学校治理的实践条件、主体关系、行动策略等方面,反思当下中小学治理实践表明:并不是所有中小学都需要治理,并具备学校治理的核心要件;吸纳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事务管理并不意味着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及其协同治理格局的形成;“结构再造”与“制度完善”并不等同于完整意义上的学校治理,也难以真正实现学校治理。总之,中小学学校治理的生成条件、理念框架及行动策略等基本问题有待重新审视与厘清。
【关键词】 中小学治理 治理结构 分权 治理机制 制度完善
无论是宏观层面的国家教育治理体系的提出与“管办评”分离的推进,还是教育理论界对于学校治理的本质特征、主体结构、权力关系等中观层面问题的探讨,抑或是中小学校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路径转换,都不同程度的隐喻了学校治理框架下的中小学校组织变革与发展这一核心命题。2013年,教育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中要求2015年全面形成“一校一章程”的格局,使其成为依法治校的基本依据。此后,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2015)中主张“政校分开,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政府做“执鞭人”和“服务者”。这都实际上引导着中小学校以学校章程为依据,推动学校自主发展。受治理思潮的影响,许多研究者提出学校治理是公民社会引领下的学校外部权力关系与内部权力关系的重构。[参考文献:
张天雪,曾天山. 公民社会理念下的学校治理与校长权力[J].教育研究,2006(5):55-58.]集团化办学的政府、社会和第三方协同治理格局。[ 杨小微. 探寻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机制——以集团化办学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4(24):1-9.]中小学内部层面的教育治理是政校分离下的“自治”与学校内外部主体的“共治”。[ 褚宏启.自治与共治:教育治理背景下的中小学管理改革[J].中小学管理,2014(11):16-18.]此外,为构建现代学校制度,许多知名学校校长(如李烈、李希贵、王欢)基于教育治理思想所设计了各具特色的学校或集团校治理结构及其运行机制。正是教育治理时代背景下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政策实施、教育理论界的知识迁移与规范阐释,知名学校“自下而上”实践反思与理论探索,以及彼此之间的双向或三向互动的学校治理思想与实践的探讨与碰撞[ 翟博. 教育“治理”辨析[N]. 中国教育报,2014-03-05(003);推进管办评,构建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2015首届卓越校长论坛。],使得中小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成为当下基础教育领域学校组织变革与发展的核心议题与时代景观,也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变革的风向标。
作者:任玥姗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中小学治理的实践条件、主体关系与行动策略

下一篇: 中小学治理的实践条件、主体关系与行动策略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