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日本道德学科化的争议及其启示
 
更新日期:2024-08-13   来源:   浏览次数:30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摘要]道德学科化一经提出,日本国内争议不断。主要集中于两点:一,其价值归属在于政治,还是德育?二,其价值内涵指向知识,还是整体道德素质?受限

 
[摘要]道德学科化一经提出,日本国内争议不断。主要集中于两点:一,其价值归属在于政治,还是德育?二,其价值内涵指向知识,还是整体道德素质?受限于上述两个问题,日本国内对道德学科化的评价一直呈模棱两可的状态。因此,厘清道德学科化的性质与定位,检视道德学科化的基本内涵、改革历程、原因以及相关的议论实为必要。
关键词:日本;道德学科化;演进;争论;启示

从1958年的“特设道德课”到2015年的“道德学科化”,受时代背景的影响,日本道德教育经历了“专门化——形式化——学科化”的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道德学科化”作为日本德育探索的新路径,使学校德育迈向了专业学科化的道路。其学科地位的确立,一方面使日本的学校德育更加体系化,教材更加标准化,课程更加组织化;另一方面,学科化的价值取向也遭到日本国内学者不同程度的质疑与批判。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日本道德学科化的演进历程、日本国内学者的相关论述,为进一步认识日本的道德学科化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一、“道德学科化”的演进及基本内涵
(一)从“道德的时间”到“道德学科化”
自二战“修身科”废止后,日本国内负效应开始相继出现。为挽救国内道德教育状况,1957年岸信介内阁首次提出要推进以弘扬民族精神和国民道义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政策。[1]同年8月,文部大臣松永东在记者会上指出,“为加强民族意识与爱国心,需尽快在小学、初中设立与道义相关的独立教科”,[2]该段发言也成为了道德特设问题的开端。同年11月,教育课程审议会提出了《关于小学、初中道德教育的特设时间》的咨询报告,并于次年3月向文部大臣提出了包括特设“道德时间”在内的小学、初中教育课程全面改订的咨询报告。1958年3月,文部省以通告形式下发了《关于小学、初中“道德”的实施纲领》及其附件《小学“道德”实施纲要》和《初中“道德”实施纲要》,详细规定了“道德时间”的宗旨、内容及指导方法。[3]然而,迫于现实情景的制约,文部省在起初特设道德时,以“道德时间”代替了“道德课”的说法,且仅将其定位于学校其他教育活动的道德补充、深化和统合。直到1961年9月,“道德时间”才区分于其他学科正式实施,[4]成为专门化的道德教育。然而,与文部省的意图相悖,“道德时间”逐渐实施后并未完全渗透到学校的全体道德教育活动中。在此之后,道德教育又经历了多次修订与变革,但从全国来看,“道德时间”的形式化倾向依然明显。
作者:王莉平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日本道德学科化的争议及其启示

下一篇: 日本道德学科化的争议及其启示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