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背景下农村“先富”家庭作用浅谈
【摘 要】资金短缺、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偏低、农民增收难度加大是困扰农村现阶段发展的主要问题;充分发挥农村“先富”家庭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增强“先富”家庭的责任感和帮扶能力,加大文化素质和技能培训力度,同时,建立对“先富”家庭的激励保障机制,使他们真正成为家乡建设的生力军。
【关键词】小康社会;“先富”家庭;“先富”
十八大报告强调,“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我国13亿人口,9亿是农民,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如何尽快增加农民收入,是各级政府农村工作所面临的新的历史性课题。我国广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出现了分化,一些思维活跃、善于经营的家庭逐渐实现了“先富”。“先富”家庭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农村“先富”家庭的重要作用,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近年来,由于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不断涌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资金短缺而导致的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而导致的农业科技含量偏低;种植效率低下而导致的农民增收难等等,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资金短缺
资金短缺是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首先,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资金投入是关键,但当前我国农业投资总量持续不足。政府投资有限,农村集体对农业投资几乎丧失,农业资金低效率运作现象普遍,造成农业现代化资金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极大反差,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①]其次,贷款难的问题依然存在。贷款对象的主体农民收入不稳定,可抵押资产少,信用水平较低,担保不完善,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加大。[②]这些因素使得金融机构往往设置条条框框来规避风险,最终导致条件苛刻的信用贷款几乎形同虚设。资金短缺、资金筹措异常艰难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相关部门出台优惠政策,增加政策性贷款;同时,积极探索民间资本的介入,政府应该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扶持农业项目,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end##
(二)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农村人才匮乏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应该说,现在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知识水平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农村当中有一定知识和意识的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是妇女、儿童和留守老人(含失能老人),农业经营主要靠一部分有劳动能力的家庭妇女。这部分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偏低、技术能力缺乏且整体的稳定性较差,她们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导致文化和技术素质整体提升的难度非常大。这些情况的长期存在,难以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水平,无法形成具有很较强竞争力的农业发展模式,使得农业发展持续走小规模、低效率之路,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三)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村机械的持有量逐年增加,大量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剩余劳动力纷纷加入打工大军,农村家庭收入有所增加,但外出打工收入的不稳定也是事实。目前,农村家庭收入中来自农业经营的收入仍然占很大的比重,打工收入和农业经营性收入仍然是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收入渠道的单一性和不稳定性使农村家庭增收的难度加大。劳动财富受发展速度和生产结构的影响,需要在保障发展速度的同时促进生产结构的优化,才能实现劳动财富快而好的优化、升级。[③]当前,农村家庭增收后劲不足的现状,使城乡差距呈不断拉大的趋势,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上述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给各级政府的农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寻找一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径迫在眉睫。农村中有责任心的“先富”家庭有积极帮助“左邻右舍”致富的意愿,发挥他们的作用应该是改变目前农村困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径之一。
二、农村“先富”家庭的重要作用
农村“先富”家庭在农村中具有较高地位和威信,他们在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有效帮扶贫困家庭实现致富
充分发挥“先富”家庭的帮扶作用,是稳步实现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从客观上看,“先富”家庭拥有成功经营的经验,贫困家庭遇到困难也愿意从他们那里掏主意,从他们那里获得启发;从主观上看,“先富”家庭拥有帮扶贫困家庭的先天条件:首先,他们具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开阔的视野以及较强的适应市场的能力。由他们带头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帮助贫困家庭在较短时间内摆脱贫困。同时,也可以改变传统农业生产高投入、低产出的落后现状。其次,他们思维灵活、意识超前,容易接受新事物,是科技创新成果的积极推广者。他们愿意为贫困家庭的生产经营和运用科技等方面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从而带领贫困家庭走上科技致富之路。总之,“先富”家庭的帮扶作用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对广大贫困家庭实现致富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二)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在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农村的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发展农村经济,才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内容。由于地方政府存在着理解上的偏差,使得新农村建设过分注重“表面功夫”,农村经济发展依然迟缓,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普遍存在。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提高,农村闲置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无法吸纳如此多的劳动力,只有通过工业化和商业化的生产方式才能解决。但由于文化程度偏低、科技素质偏低,这些剩余劳动力很难融入工商业大军当中。农村“先富”家庭的门槛相对较低,他们通过自己创办经营形式(如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吸纳了相当一部分剩余劳动力。不但就近转移了剩余劳动力,而且拓宽了农民的致富渠道;不但可以解决因盲目进入城市而导致的“城市病”问题,而且有利于现阶段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三)有效提高贫困家庭的生产积极性
应该承认,贫困家庭劳动致富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但是由于长期受到的周围环境的影响,加上缺乏积极引导和激发发展农业生产的有效措施,使大部分农村如“一潭死水”,缺乏活力。这种现象的存在与我国新农村建设以及小康社会的要求是极不相符的。因此,如何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先富”家庭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积累起一定规模的资本,他们在农村中备受尊重。“先富”家庭的想法与行为可以影响到左邻右舍,产生极大的示范作用,他们的示范性可以对农村经济建设的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通过自身实践而产生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贫困家庭的生产积极性。
(四)有效解决农村发展融资难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是,农村建设和发展所需的资金却依然严重不足。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国家财政也增加了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扶持力度(如前所述,真正投入到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资金很少),但是相对于我国广大农村来说,缺口依然很大。发展农村经济,投入是关键,但农民自身的财力有限,他们对农业发展投资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一个现实的情况是,农村经济发展融资模式单一局面尚未改变。因此,必须为农村经济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资金。“先富”家庭经过一二十年的发展,他们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且资金渠道灵活多样,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形成多元化投资的格局,将有效地解决农村发展融资难的问题。
三、充分发挥“先富”家庭重要作用的有效措施
充分发挥“先富”家庭的重要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当然,发挥“先富”家庭的作用,必须强化地方政府的服务引导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政府不直接干预农民种什么,但不等于不服务、不扶植、不引导,[④]而是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做好农村工作。
(一)增强“先富”家庭的责任感
如何增强“先富”家庭帮扶贫困家庭的责任感,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建成“小康社会”、达到“共同富裕”的大问题。应该说大部分“先富”家庭愿意参加到帮扶工作中来,但帮扶工作纷繁复杂,部分“先富”家庭可能因忙于自己的经营,在时间和精力上很难顾及。因此,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要对“先富”家庭给与高度的重视,要以增强“先富”家庭的责任感作为农村经济工作切入点,加强他们的引导和示范功能。通过各种形式,千方百计地培养和激发了他们服务百姓、奉献社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特别是要加强互助精神的宣传力度,在社会意识的驱使下,让“先富”家庭出于对家乡的热爱,自觉树立为民服务的理念,积极参加到帮扶活动中来。同时,在“先富”家庭的帮扶下,贫困家庭也应该以增加收入为出发点, 提升自身的参与度,积极改变贫困现状。
(二)提高“先富”家庭的帮扶能力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一切农村工作的重心,而发展高效农业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最有效途径。农村“先富”家庭在致富路上走在前面,他们的视野比较开阔,善于把握市场先机。但是也应该看到,他们的整体文化素质并不是很高,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以简单劳动赚取利润的倾向。帮助“先富”家庭实现快速发展以增加其帮扶能力,国家作为“第一推动力”是不可或缺的,包括提供各种优惠服务及财政投入,尤其是传播技术和管理知识等等。[⑤]因此各级政府特别是科技部门应该加大对“先富”家庭的培训和科学技术的指导工作,如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等等,促其更新观念、掌握更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同时,加大对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并建立长效机制推行下去,逐渐提高“先富”家庭对农业科技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操作水平,以切实增强其带领贫困家庭致富的本领。
(三)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
没有“先富”家庭积极、主动地参与帮扶工作,就不可能形成一股新农村经济建设的热潮。要调动“先富”家庭帮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必须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科学合理的激励保障机制可以提高“先富”家庭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对那些成绩突出、公认度高的“先富”家庭要大力宣传、并予以表彰和奖励。突出他们在家乡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服务家乡建设的工作热情和主人翁意识。同时,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如逐步建立对“先富”家庭的医疗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定期免费体检等制度,条件允许的地方可以考虑建立退休制度。解除“先富”家庭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可以“甩开膀子”干事业,一心一意搞帮扶,以良好的姿态推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总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是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必须增强“先富”家庭的责任感和帮扶能力,加大文化素质和技能培训力度。同时,建立对“先富”家庭的激励保障机制,使他们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帮扶工作中来,真正成为家乡建设的生力军。
四、结论
目前,我国已经从最初的着重强调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阶段,发展到了逐步更多地、更加突出地向更高层次的通过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过渡的阶段。[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攻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难题。通过“先富”家庭帮贫困家庭、富村帮穷村、先富地区帮落后地区,由“点”到“面”依次展开。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⑦]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小康社会的建成不是“被平均”的“共富”,而是“实实在在”的“共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农村生产力发展缓慢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急需找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生产力、实现“共富”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让“先富”家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失为一条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合理途径,值得推广。
注释:
[①]郭奇斌等 中国农业现代化资金来源多元化[J] 生产力研究 2011(11)P34
[②]党文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研究[J] 学术论坛 2013(6)P158
[③]乔海曙等 我国中部地区“两型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水平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3(3)P268
[④]陶德立 对农村状况的几点思考[J] 探索与求是 2001(1)P34
[⑤]参见韩国明等 西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农民合作社生成条件的比较分析[J] 农村经济 2012(05) P122
[⑥]熊华源等 论邓小平“先富”与“共富”思想的历史演变[J] 重庆社会科学 2005(11)P11
[⑦]《邓小平文选》[M]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P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