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群众的日常生活研究
 
更新日期:2023-10-07   来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浏览次数:41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群众的日常生活研究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日常生活是国内外形势和个体需要的结果。社会主义核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群众的日常生活研究

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日常生活是国内外形势和个体需要的结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群众日常生活的基本价值追求、奋斗目标、理想追求、根本道德准则、共建和共享幸福日常生活的指南,要充分发挥其作用需要从公共政策、理论传播、思潮引导等方面着手,通过多项举措引领群众的日常生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领    日常生活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必须深入群众的日常生活领域,与群众的日常生活的传统、习惯、常识等密切相融,引领群众形成合理的日常消费、日常交往、日常观念活动等,发挥其对群众的日常生活的价值导向和实践指南作用;日常生活也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它可以有效提升群众参与日常生活的理性程度,从而引导群众的日常生活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自在走向自为,增强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情感认同,培育健康而又合理的日常生活模式。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日常生活的需要基础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体现在群众的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两个领域。如果将群众的活动领域分为日常生活领域和非日常生活领域的话,那么日常消费、日常交往、日常观念活动等是日常生活领域内容,而社会活动如生产劳动、经营管理、公共事务以及人类自觉的精神生产和知识活动等是非日常生活领域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群众的日常生活既顺应了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又体现了国家、民族的需要和个体的需要。首先,“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我们同资本主义的较量,本质上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较量。”[2]日常生活领域的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就会去占领。同时,只有深入到与人民大众休戚相关的现实的生活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最终全面覆盖群众的所有活动领域,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始终呈现“有用”或永远“在场”,才可能实现引领群众的思想和行为的目的。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群众日常生活,也是群众个人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群众形成积极健康的日常生活方式,提高群众日常生活的满意度、幸福度、满足群众过有尊严生活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日常生活是理论掌握群众,理论逻辑转化为生活逻辑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自于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实践,同时,它又全面覆盖群众的活动领域,指导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对于群众来说,其活动重心主要在于日常生活领域,因此,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必须面向群众的日常生活领域,以代表自由自觉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群众的日常生活,逐步改变群众的消费模式、日常生活观念、思维方式等,逐步克服传统的日常生活中的惰性、保守、盲从、依赖等思想观念的束缚,增加群众日常生活的科学和理性成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群众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日常生活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基本价值诉求和根本道德准则,成为群众增进和维护自身利益的理论指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指明了日常生活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内含日常生活需要逐步改善的生活目标,推动着群众日常生活方式逐步变化,也体现了民众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既是群众共建和共享幸福的日常生活的价值导向和实践指南,又是群众的日常生活权利和利益的合理诉求。同时,这也是型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现代公民意识的最佳路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在吸收提炼传统的日常生活伦理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新时期群众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通过内化为日常生活新的传统、习惯、常识,外化成为群众的践行要求,具有提升公民思想道德境界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群众的日常生活,是群众掌握理论的必然要求。传统的重复而又自在的日常生活并不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但今天的日常生活已非传统的日常生活,其本身深受政治、经济和自觉的精神文化等非日常生活领域活动和各种思潮的影响。从理论层面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指导思想,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深入把握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的发展趋势;从实践层面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转型,也使得群众迫切需要科学的价值理念来对抗庞杂、多变的价值思潮的侵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自由、平等、博爱等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扬弃,充分体现了价值观念的时代化和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的科学总结,因而,它必将在指导群众选择积极健康的日常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日常生活领域的思潮,反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需要。一方面,在多元复杂的思潮牵引下,广大群众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部分群众无所适从,日常生活中出现了精神烦闷、思想困惑、理想迷失和信仰动摇等现象,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另一方面,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大多通过日常生活领域对华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如通过影视媒介炫耀其“以消费为中介,以享乐为目的”的生活方式;利用群众对某些日常生活的不满,进行煽动,妄图制造混乱;通过多种人际交往途径,密切联系渗透对象,加强情感联系,形成小圈子,逐渐地渗透西方文化思想观念。追求安逸、享乐和奢侈为主导的西方文化轮番登场,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甚嚣尘上,客观上形成了对华主流意识形态的淡化、消解甚至否定,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国家观念,消解了崇高理想和信仰。为消除错误思潮对日常生活的误导,提高日常生活的自觉理性程度、自为程度和幸福程度,群众迫切需要以科学的主流理论武装自己。##end##

国内外经验表明,在开放多元社会中,由于缺乏被普遍认可的进步的主流思想观念,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风险度极高,因此,迫切需要发挥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日常生活,可以解答群众精神生活中的困惑等,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引导各阶层群众选择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日常生活的幸福质量和幸福程度。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日常生活的功能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深入指导日常生活,关键在于其理论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日常生活又高于日常生活,是对包括日常生活在内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对当今中国的日常生活有深刻的指导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群众选择正确的日常生活奠定了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它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正确认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引领日常生活的锐利思想武器。在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日益盛行,日常生活中出现颓废低迷、骄奢淫逸、诚信缺失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正确合理引领群众的日常生活,使群众能更好地把握日常生活方向,提升生活的整体意义。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各级党和政府制定和执行合适的公共政策以引领和提升日常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要求群众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指导日常生活,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选择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提升生存境界,选择高品质的生活质量来倡导富有生活意义的精神追求,从而增强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和尊严。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它指明了我们前进的目标、方向。理想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给我们勾画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未来,将国家、民族的价值理念、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与个人日常生活愿望结合起来,为群众提供了日常生活的美好预期、实现这一预期的步骤和方式等,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是转型时期重构理想信念、指导日常生活努力方向的指南,已经和必将继续对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在当前国家日益富强、社会文明程度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意识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党和政府将进一步推动推动民富国强的政策、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为群众日常生活提供广泛的表达、参与决策、监督等民主机会,提升日常生活的文明程度,增强日常生活和谐度,满足群众在日常生活方面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期待和需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和核心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奋斗目标,是群众共建和共享幸福日常生活的指南。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终追求。中国共产党人率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新中国,努力缩小各种差别、推动了社会公正、法治进程。经过了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当今中国人民的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程度大为提高。在经济上强调效率与公平,使更多的群众能够更多地分享到发展成果;政治上实现人民民主,使群众普遍享有平等参与政治的权利;社会建设上建设广泛的社会保障,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人权。在新的历史时期,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核心价值观必将推动改革的深化:进一步解除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束缚,增强群众日常生活的自由度;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使群众生活得顺心顺意,为群众的幸福生活提供保障;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平等、公正,推动共同富裕,推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增强群众的公平感。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全体社会主义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根本道德准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日益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成为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常识、伦理道德等一部分,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成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要求群众珍惜自身的日常生活,推动群众进一步爱国爱家、诚信友善待人。敬业体现了群众对劳动的态度,是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基本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指导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道德规范,是全球视野下的我国伦理道德生活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时代道德的要求。转型时期,传统的道德规范逐渐失落,出现了价值失落、人情淡薄、意义匮乏等诸多现象。建构和弘扬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道德规范,成为紧迫的时代需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全体社会成员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大家判断是非得失,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了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指引群众选择有道德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指南。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日常生活的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日常生活要着重从化理论为公共政策、理论传播、思潮引领等方面着手,要以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为指导,制定和实施合适的公共政策改善群众的日常生活,稳步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事实来提高群众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加强理论传播,以合适的表达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真正入脑入心,成为群众日常生活的指南;加强日常生活领域的思潮引领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的日常生活观念,发挥主流的思想观念作用,引导群众选择积极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

首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制定和落实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不断提高群众的日常生活水平和质量,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引领日常生活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最终要体现在实现群众利益上,制定和执行正确的公共政策是影响广大群众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面。这要求各级党和政府听民声、聚民智、解民困、纾民怨,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满足广大群众参与公共生活的需要,提升群众日常生活的幸福感。如广州先后出现了“口罩男”、“举牌弟”等公众人物,他们引起更多人关注和推动公共政策的改良,谋求群众日常生活幸福;坚持平等、公平的价值理念,就是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推进城乡之间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切实减轻城乡居民的生活负担,通过消除垄断、改进税收结构、消除灰色区间、鼓励慈善事业发展等多种措施,不断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做好“底线民生”、“基本民生”、“热点民生”工作,解决好群众日常生活最密切的住房、医疗、社保、食品安全、教育、环保等问题,让每个人生活得有乐趣、有尊严、有安全感,使群众在纵横比较中感受到社会主义优越性,深刻领会社会主义的平等、公平价值观念;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日常生活质量的福祉,要求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大力发展文体康乐设施,发展休闲娱乐、文化业,保护和弘扬民间文化、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提供立足本土、反映本土的文化娱乐产品,推动群众形成健康积极的休闲娱乐方式,提高群众对社会主义文明的理解和认同。群众通过公共政策对自身的影响来感知理论的科学合理与否、感知理论与实践是否一致,从而决定自身接受理论与否。日常生活是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试金石,日常生活是决定群众是否自觉参与共建共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所在。

其次,要采取合适的表达形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群众的日常生活领域。表达形式与受众群的匹配程度直接影响到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接受程度。从表达形式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抽象的逻辑形式,而多数群众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很难接受抽象的逻辑表达形式。他们主要是基于日常生活经验视角来理解和认同理论,通过党和政府实施的各种政策措施对自身生活的影响来感知理论,通过对自身生活的纵向对比,与周围人的横向对比,以经验的方式来领会理论。“群众从日常生活领域,推己及人,以微观见宏观,以感性见理性的方式进行感知”[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向日常生活的传播,应采取适合多数群众的日常生活经验相匹配的表达形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形式的转换,从抽象的逻辑表达形式向大众的经验形式转换。在面向日常生活传播过程中要以日常生活的现实来叙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国梦”的个体故事来表现共同理想,以具体而形象的吃、传、住、行等变迁来展现温饱、小康、富裕的发展过程;以传统节日、日常消费、日常交往等感人故事叙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身边的道德故事、道德人物来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以鲜活载体来说服群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选择日常生活中积极的片段,将其建构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建立起宏观、抽象的理论与个体微观、具体日常生活的直接联系,实现抽象的逻辑表达形式向具体的经验表达形式转变,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面向日常生活传播。

第三,要积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列宁曾说:“以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基础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这个完全的统治,并不是一下子就巩固起来的,而只是在同各种落后的学说如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等作了长期斗争以后,才巩固起来的”[4]。当前部分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日常生活宣扬西方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对华实施隐性意识形态渗透。这就需要我们借鉴历史经验,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研究和分析对日常生活领域有影响力的思潮,如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背后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剖析上述思潮在我国传播的背景、原因、过程、传播载体、传播方式、途径、特点、传播机制以及传播对象群体及其特点(包括群体成员的职业、文化程度、活动方式、视听阅读特点、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心理等等)等。在此基础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化解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分析批判社会思潮背后的资本主义价值观,最大限度地达成群众对价值观的共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1页。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点睛之笔——中宣部副部长申维辰代表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明日报,2012年11月12日 09 版。

[3]谢加书、李怡.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接收、理解和认同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3),第43页。

[4]《列宁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二版.第 37页。


 

上一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群众的日常生活研究

下一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群众的日常生活研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