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大学生责任感的发展特点与培养路径研究
 
更新日期:2024-11-19   来源:   浏览次数:42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摘要]采用自编问卷,以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上海6所高校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责任感的总体基调正向、积极,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内部因子

 
[摘要]采用自编问卷,以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上海6所高校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责任感的总体基调正向、积极,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内部因子发展表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人际关系、责任榜样等外在因素和责任观、效能感、责任意志等内在心理因素,均影响大学生责任感。其中,责任榜样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影响作用最大,其次为个体心理特征。据此结果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感;现状;影响因素;培养路径

不断培养和大力提升大学生责任感,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共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强调:“在现代社会里越来越需要教育为培养个人的判断力和责任感做出贡献。”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帕霖斯(Parsons)径直指出:“学生的素质可以概括为能力和道德两个方面,而道德的核心又可归结为责任感。”法、英、美、日等国家自上世纪80年代初即提出加强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感教育,甚至纳入课程体系之中,如美国在提出“3R”课程(读、写、算)后,又增加了责任感教育,提出“4R”课程。
大学生责任感的发展水平和教育培养,受到我国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体现在一系列国家的纲领性文件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然而,由于责任感的复杂性、内隐性和主观性,关于大学生责任感的研究仍比较薄弱。如,人们往往将责任、责任心、责任意识、责任认知等概念和责任感混为一谈,导致概念内涵不够清晰;又如,思辨性、经验式研究较多,而借助信、效度高的问卷工具进行的实证研究相对缺乏。以“大学生责任感”为篇名搜索到的中国知网平台上近百篇论文,相当比例论文对大学生责任感作出“缺失”、“弱化”等判断,也毕竟缺乏实证依据。[1]
大学生责任感发展水平到底如何?呈现怎样的特点?哪些因素影响着大学生责任感的发展水平?如何有效培养大学生责任感、进而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这些问题,为党政所高度关切、社会所广泛关注、高校德育工作者所深刻关心,也是德育研究领域所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鉴此,本研究以上海市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聚焦大学生责任感的发展特点和培养路径,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索性回答。
作者:刘青荣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大学生责任感的发展特点与培养路径研究

下一篇: 大学生责任感的发展特点与培养路径研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