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医药卫生 » 正文
多发性硬化治疗的现状概述及研究进展
 
更新日期:2018-12-06   来源: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浏览次数:31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是一种与大脑白质和皮质及深层灰质内多灶性脱髓鞘斑块形成有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退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该病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与大脑白质和皮质及深层灰质内多灶性脱髓鞘斑块形成有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退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该病多在20-50岁之间发病(平均30岁),男女比例约为1:3,由遗传易患个体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2],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病变广泛分布于脑室周围白质、视神经、脊髓的传导束、脑干和小脑等处[3]。可出现感觉、运动、视觉、认知、括约肌功能等多种功能障碍,是青年群体神经功能残障的主要原因[4]。临床上以空间多发性和时间多发性为特征。药物治疗主要通过免疫调节作用减缓疾病进展、减少复发、降低长期神经功能障碍以及在最小不良反应下对症治疗。本文就目前多发性硬化治疗的现状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急性期治疗
1.1 皮质类固醇激素
皮质类固醇激素是应用于多发性硬化急性期的主要药物[5]。甲泼尼龙可以通过降低多发性硬化患者的白细胞介素2、升高CXCL13而发挥治疗作用。现认为大剂量短期的作用较强、副作用较小,故主张用短期、大剂量冲击疗法。目前的常用治疗方案是: 静脉注射甲泼尼龙1g/d,疗程3-5日。其主要不良反应为: 短期使用可引起暂时的情绪变化、头痛、胃肠疼痛和肌痛,长期使用可以降低骨密度、导致骨质疏松症,甚至产生可逆性的记忆缺失。皮质类固醇激素可缩短MS复发时急性期的持续时间,但能否抑制复发及其远期疗效尚难以评估,还需临床工作者进一步观察及研究[6]。
1.2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
包含有能中和循环的自身抗体独特型抗体, 能改变Th1和Th2亚型的平衡, 下调炎性因子的释放, 其非特异性抗体成分能中和循环中攻击髓鞘蛋白的自身抗体, 也可结合β细胞表面抗体抑制抗体产生,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对于多发性硬化急性期的治疗和髓鞘再生是有益的。目前的常用治疗方案是: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 0.4g/Kg,疗程5日。
1.3联合治疗
激素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多发性硬化可有效抗炎、减轻水肿,通过对抗炎细胞因子和炎性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进行调节,发挥异常免疫应答作用[7-8]。
2、非急性期免疫抑制剂治疗
2.1β-干扰素(avonex , rebif 和betaseron): IFNβ通过拮抗促炎因子IFN-γ的免疫激活作用, 增强抑制性T细胞活性, 阻止免疫应答;下调黏附分子ICAM-1、VCAM-1及其配体的表达, 直接影响单核细胞通过脑血管内皮向脑组织的渗透, 减少穿透血管壁的单核细胞数[9] 。IFNβ有两种:IFNβ-1a为源于哺乳动物类细胞的重组糖基化产品,其氨基酸序列和天然结构相似。IFNβ-1a 目前为《中国多发性硬化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10]建议的MS 缓解期一线治疗药物。IFNβ-1b为细菌的非糖基化产品,17号位置的半胱氨酸由丝氨酸替代。是首个FDA批准的专门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的药物。它通过抑制血脑屏障上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阻止淋巴细胞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防止MS进展及复发。其主要不良反应为:流感样症状、注射部位反应、抑郁、肝功能异常,罕见:贫血、淋巴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注意每3-6个月监测白血细胞计数和肝酶。
2.2 醋酸格拉太咪尔(GA)
在急性期多发性硬化发病过程中,T细胞通过分泌大量的炎性细胞因子产生相应的作用[11],而GA 能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不同T细胞亚群,通过抑制T细胞增殖活化等而产生治疗作用。其主要不良反应为注射局部的反应、血管舒张、胸痛、无力、感染、疼痛、恶心、关节痛、焦虑、肌张力过高等。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多发性硬化治疗的现状概述及研究进展

下一篇: 多发性硬化治疗的现状概述及研究进展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