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何为现代性
 
更新日期:2023-10-07   来源:文化产业   浏览次数:30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何为现代性摘要:现代性是现代社会进程中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层面的矛盾和冲突的焦点,也是一个为20世纪后期西方学者所广泛

 

何为现代性

摘 要:现代性是现代社会进程中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层面的矛盾和冲突的焦点,也是一个为20世纪后期西方学者所广泛关注的问题。对于现代性及其内涵,学者们也都做出了自己不同的解读,但不管是从社会学角度还是从哲学角度来看待现代性,现代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而人类也必须以辩证的、历史的观点来对待现代性。

关键词:现代 现代性 现代性内涵

一、          现代

谈到现代性,就必须先探讨“现代”一词。英文“ modern ”的基本意义是“现代的,近代的”,指在历史中处于与今天相近的的一个时期,或处于一个相对发达的阶段,同时也可指在文学、艺术、音乐、时装、建筑等方面新式的、时髦的、现代派的。而有关于该意义的拉丁语“modernus”实际上早在公元5世纪就已经存在了。不过当时它仅仅用于区分不同于先前教皇时代的当代,并不含有现在优越于过去的意思。

   “现代”一词为了将其自身看做古往今来变化的结果,也随着内容的更迭变化而反复再三地表达了一种与古代性的过去息息相关的时代意识,这是一种既与过去有别,又与过去相关的时代意识。1672年出版的《牛津英汉辞典》首次收选了“ modern”一词,所以从词源学角度看,“现代”一词在英语里至少自17世纪就已经通用。但当时的“现代”一词主要是一个时间分段的概念,而它开始具有可以说“现代”的形式,则是始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法国文学界发生的一场关于崇古与崇今的争论,即将当时的文学与古代人的尤其是古希腊人的文学相比较,文学史上称为“古今之争”。##end##

二、          现代性

(一)、现代性起源

    “现代性”一词是19世纪末才出现的。一般认为,最早使用“现代性”一词的是法国文学评论家波德莱尔。在波德莱尔的《现代生活的画家》(1863)这篇文章中,他写出了有关美学现代性的一句名言:“现代性是短暂的、易逝的、偶然的,它是艺术的一半,艺术的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的…… 这里,波德莱尔将现代性作为一种强烈的、当下的时间意识,使它与代表着永恒和不变的“过去”相区别。美的永恒就存在于过渡与短暂中,这就是艺术的时间悖论。这样,现代性在波德莱尔那里并不是某种用以对现代与古代加以分期的标签,而是一种对现代艺术新观念的倡导。

从构词法上来看,“modernity”一词是以“modern”一词为词根加上表示“性质”、“状态”、“程度”等意义的后缀“-ity”构成的。因此,如果说“现代”一词主要是一个时间分段的概念,那么“现代性”一词则应该指现代条件下人的精神心态与性格气质,或者说文化心理及其结构。所以说,现代性首先是一种思想——只有现代的思想才能创造出现代的世界。而关于现代性的起始时间,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是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等人以启蒙运动时期作为现代性精神真正确立时代的主张。启蒙运动指的是在17世纪和18世纪的欧洲所发生的一场广泛而有力的思想运动,其宗旨是运用理性来破除宗教迷信和盲从,用科学知识来消除神话和幻想,使人摆脱其蒙昧状态,达到一种思想与政治上的自由。所以通常认为,现代性的基本观念来自启蒙运动的精神,是启蒙精神哺育了现代性的产生。

(二) 、现代性概念及其内涵

   1、现代性概念

从17世纪的启蒙运动算起,现代性社会的发展已历经300多年的历史;现代性则以理性和科学的名义跨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而成为了一种世界现象。但到底什么是现代性? 不同学科、不同派别、不同的思想家,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尽管“现代性”已经被泛化泛用,成为一种随处可贴的思想标签,而且,对它的具体内容的描述也可谓千差万别,但是学者们至少在一点上可以达成共识,即:现代性指现代条件下人的精神心态与性格气质,或者说文化心理及其结构。简而言之,现代性是一种精神理念或思想形态。

2、现代性内涵

   对于现代性内涵,学者们做出了各自不同的解读。西方比较著名的是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以及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

    吉登斯从社会学的角度将现代性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与“资本主义”制度。他在其著作《现代性后果》一书中指出:现代性是指大约从17世纪的欧洲起源的一种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之后或多或少的影响到全球。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性大致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和 “资本主义”。现代性与传统的根本区别则在于一种“制度性的转变”,即在制度性、文化与生活方式等方面而发生的秩序的改变。它具体表现为两个突出结果:一是对于社会而言,它确立了跨越全球的社会联系方式的“全球化”;二是对于个人而言,它确立了西方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即以自我实现为核心的“我该如何生活”的思考与追求。同时,也正是这两个结果导致了全球风险的出现,在吉登斯看来,生活在高度现代性世界里,便是生活在一种机遇与风险的世界中,即吉登斯所说的风险社会(risk society)。

哈贝马斯从哲学的角度将现代性看作是一套源于理性的价值系统与社会模式设计,它旨在用新的模式和标准来取代中世纪已经分崩离析的模式和标准,来建构一种新的社会知识和时代。这个设计的构想是以理性为基础,其确立则在于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前,中世纪社会对宗教权威的认同使得人们的思想保持统一,社会的各个系统成为和谐的整体。但在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激烈批判宗教迷信。他们认为世界不是上帝的造物,而是人的理性的设计,是一种主体运用理性的设计。哈贝马斯认为这种设计不是一件随意能放弃的事业,我们要为其重建和自我实现找到一个新的方法和力量。因此在哈贝马斯看来,现代性就是一项未完成的设计(unfinished project)。

中国湘潭大学教授李佑新认为,现代性表明的是自启蒙运动以来所形成的现代社会整体结构的性质和特征。社会整体结构可以分为外在的社会结构和内在的文化心理两个方面,相应的,现代性概念也就具有了双重意蕴,即: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和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主要是指现代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指的是现代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气质,是其心理体验结构所表现的出来的特质。前者被称之为启蒙现代性、理性主义的现代性,而后者则被冠以浪漫的现代性、审美现代性、文化现代性等名称。前者以形式化的理性为原则,后者以感性或感觉为主导;前者表现为社会性形式化制度规范的结构,而后者则呈现为个体感性和欲望的伸张,且后者常常以文学艺术批评的形式对前者形成某种制度的制衡,使整个社会在这种张力中向前发展。

中国学者宋旭红分析说,现代性精神的最基础、最核心、也是最广为接受的内涵是人的主体性。所谓人的主体性在现代语境中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它标志着现代性是一种与前现代的那种以上帝为中心的意识形态模式相对立的“人类中心主义” :具有理性能力的人代替上帝成为思想的起点、世界历史的中心和价值判断的标准。其次,这里的“人”不是现实意义上的活生生的个体存在,而是笛卡尔式的以精神和思想为本质特征、作为世界主体的抽象的人的概念,是一种“精神性自我”,即主体的人。这种“精神性自我”即是启蒙主义者极力推崇的、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的理性。这样,以理性为基本素质的精神主体对于自我作为世界历史主宰者的身份的充分自觉和自信就构成了现代精神的核心内涵。

三、          小结

   现代性问题虽然发轫于西方,但随着全球化步履的加快,现代性已跨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而成为了一种世界现象。在现代性早期,它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它解放了人,解放了人的思想,催生了现代文明;在现代性后期发展过程中它出现了问题,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现代性的过度膨胀颠覆了人的生存价值与意义,导致了现代人的精神生态的沦落,高度的精神文明并没有伴随着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一起发展。所以可以这样说: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现代性的这种世界现象既给现代人带来巨大的利益,同时也给现代人带来了高度的风险。正是从这点上来说,吉登斯将现代社会视为风险社会(risk society);哈贝马斯则将现代性视为一项未完成的设计(unfinished project)。

参考文献:

[1] 陈嘉明.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安东尼·吉登斯. 现代性后果[M]. 田禾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3] 刘小枫. 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 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

[4] 尤西林. 人文科学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 张华. 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M]. 北京:中华书局,2006.

[6] Scott, John. Sociology: The Key Concepts [M]. London: Routledge, 2006.

 

上一篇: 何为现代性

下一篇: 何为现代性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