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只有充分认识其特点和趋势,建立起融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为一体的融合性校园媒体,才能促使多种媒体的优势互补,从而扩大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形成立体报道的舆论合力,推动宣传效应的最大化。“校园媒体融合并非简单的平台整合或内容复制,而是一种从媒介观念、管理制度、操作模式到各类资源的系统融合。”①目的是实现各类校园媒体在内容、渠道和媒介平台等方面的融合,从而将校园媒体打造成立德树人的教育阵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阵地,研讨大学生舆情的研究阵地。把贴近师生发展需求、贴近师生话语体系、贴近教学科研一线作为校园媒体建设的落脚点,讲好大学故事,传播好大学声音。
首先,要更新思想,顺应趋势,实现理念的融合
校园媒体融合发展应当成为推动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理念。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推动校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课题,是适应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新形势和新要求的重要举措,要着力实现三个“转变”:
要实现从单项到多元的转变。要充分看到全媒体发展是当前校园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采用全媒体的采编模式和新闻发布机制,整合内部资源,通过校报、新闻网、广播、“两微一端”等,实现即时报道、系列报道、深度报道、互动交流等立体化、多元化的信息发布,以获得更多的受众群。
要实现从整合到融合的转变。在推动全媒体发展战略时,要充分考虑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自特点,满足资源需求,取长补短。要认识到媒体融合是一种有机的深度融合,不是简单的相加。媒体融合是一个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的系统工程,简单相加只能造成内容雷同、资源浪费。“要完成从媒体整合向媒体融合的转变,探索以数字网络技术为手段、以校园网为核心、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品牌及内容优势、以新媒体平台为重点突破方向的新的表达方式。”②
要实现从传播者到服务者的转变。高校校园媒体需要改变以往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理念,要想赢得校园受众的欢迎,就必须在贴近性、亲和力和服务性上下工夫,要主动、自觉地探究大学生们需要什么信息资讯、喜欢使用什么媒介平台,坚持服务学生、贴近学生的原则开展校园传播活动,可以通过设置服务性栏目、提供服务性信息、追踪校园热点、评论时事等方式,满足学生对新闻便捷、实用的需求。
其次,要重塑机构,优化平台,实现媒介的融合
在管理机制上,需做到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的重塑与转变。东北电力大学校园媒体相对独立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沟通协作和资源的有效整合,势必会造成新闻重复、采访“撞车”,甚至内容相左。通过成立全媒体新闻中心,这样的管理机制有利于学校党委对各类媒体的集中统一管理,落实党媒姓党的根本原则;要完善联动机制,引导传统媒体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将好的新闻内容插上新媒体传播的翅膀,新媒体主动参与传统媒体新闻策划和内容制作,相互借力,双方都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形成矩阵效应。
在平台运行上,需要强化主流媒体建设。作为学校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抓手,为实现新闻舆论引导的全覆盖,主流媒体必须健全优化。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校园媒体建设的出发点,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特点和优势,积极探索,加大改革力度,打造媒体新形象,提升各媒体的影响力。
在队伍建设上,要建设一支精干的媒体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 精干的媒体从业队伍是推动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的有力保障。只有建立一支具备综合传媒能力的专兼结合的媒体工作团队,才能解决校园媒体全能型人才资源匮乏的问题。
再次,强化策划,提升品质,实现生产的融合
生产的融合是运行的关键一环。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生产的融合意味着“将不同的载体视作优势互补的一体化信息接收终端,针对各种媒介不同的介质特征,进行一体化的新闻内容的策划、制作和发布,使报道主题在各种载体上都有各具特色的展示,而不是相互复制。”③灵活地采用多种媒介形态,由单纯的新闻传播向交流观点、分享知识和提供服务等功能延伸,从而发挥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选题策划是提升质量的先导。要引导各媒体共同制定宣传计划、共同进行重点选题策划,共同采访,形成新闻舆论的共振效应。要贴近洞察校园热点,做到从主观舆论上进行正面引导,从而掌握主导权。要贴近学校实际,展现师生风貌,满足师生需求,才能有生命力。
媒体的差异特质是不可忽视的要素。明确不同媒体的不同定位,找准各种媒体不同的报道视角,根据不同的媒体属性推出特色产品:“传统媒体要有深度、有广度;新媒体要有速度、有黏度;努力避免内容雷同、同质化发展。”需要按照媒介的特点和运行规律,构建联动的全媒体发布框架,形成不同定位、不同个性、不同特色的信息产品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技术,使互联网成为集中展现这些新闻产品的一个最佳的多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