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西方在社交媒体领域意识形态渗透的实质透析
 
更新日期:2024-12-17   来源:   浏览次数:38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意识形态渗透的目的是争夺话语权,其实是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竞争,移动互联网所孕育的社交媒体悄然的改变着价值观与传统文化传播的形式。事实上就是围

 
 意识形态渗透的目的是争夺话语权,其实是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竞争,移动互联网所孕育的社交媒体悄然的改变着价值观与传统文化传播的形式。事实上就是围绕社交媒体展开的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由于“青年人自身的特质和处境,很容易为西方势力所影响利用”,【10】他们利用社交媒体场域内趣缘群体的特质“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全面攻击,力图腐蚀青年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及其信仰体系,摧毁意识形态安全防线。”【11】
1.利用网络霸权传播网络谣言。社交媒体让地球上每一个角落的人们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观点,或者定向获取相关信息,这为公民言论自由提供了便捷的载体,然而人们在行使权利时,稍不留神就会对别人造成伤害,同时也给人们个人隐私权利保护带来了一定的隐患,一些不怀好意的人会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进行胡编乱造,制造并传播谣言,危及公民权益,更有甚者危及民族和国家的利益,造成严重的危害。西方国家出于民主输出的目的,借助自媒体这一传播工具,散播网络谣言进行定向精准的网络渗透,这是网络霸权思想在社交媒体空间的延伸。他们雇佣庞大的“写手队伍”,培养意见领袖,向不同的社交圈输送他们的价值观,并恣意妖魔化中国,是政治谣言的主要源头,或者资助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寻滋闹事,诱导群体恶性事件。比如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歪曲西藏的历史与现实,广泛传播一些攻击西藏政策,丑化中国政府等相关言论。这些言论通过社交媒体在青年群体中广泛传播,颠覆他们的价值观。社交媒体俨然成为敌对势力传播意识形态的新阵地,也是向中国青少年群体进行思想渗透的重要渠道。
2.通过社交媒体煽风点火挑起内部纷争。社交媒体的力量放大、事件催化剂等功能受到西方国家的高度重视,一些网站和社交媒体一直被各种组织用来煽动暴力或加剧不安全感。过去十多年在中东、欧美在内的很多国家社会骚乱,正是在社交媒体的促使下个体的诉求和不满迅速演化为集体意识和行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社交媒体这一非暴力武器,抓住目标国家内部发展过程中累积的各种矛盾,以意外突发事件的发生为契机,制造“新闻”,让观点迅速扩散,在意识形态领域挑起内部纷争,对国家治理能力的严峻挑战,最终可能引发政治运动和变革。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多次强调以推特为首的社交网站对于美国政府的重要性:“我们要通过新型社交媒体与全世界的年轻人沟通,我们要用最直接的方式将美国的政策传到这些年轻人的耳朵里”【12】,推特和脸谱网等社交网站就成为美国实现全球信息空间管理的有力武器和政治工具。2011年美国发布《网络空间国际战略》,鼓励世界各国人们使用社交媒体重塑政治议程。脸谱的创始人扎克伯格表示将积极响应美国政府新的网络战略,即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使美国获取利益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3.与传统媒体呼应推波助澜激起群体意识。“社交媒体的一大功能是政治家们向追随者进行宣传、鼓动和号召;另一功能就是让观点迅速扩散,引发政治运动和政治变革。”【13】由此来看,社交媒体既是扩散信息的平台,也是凝聚共识的平台,通社交媒体平台可以迅速形成群体意识。斯通是Twitter是创始人之一,在创业时他并没有想到社交媒体的政治威力,可是当他看到一群相互未见过面的年轻人仅仅是通过电话交流之后,便迅速集中在一家指定的酒吧中,社交媒体惊人凝聚力着实让他震惊。社交媒体出现后,其传播新闻和政治信息的作用日渐增长,进一步加重了公共事务报道领域中的嘈杂混乱,比如社交媒体具有快速和信源多样性的特点,使其不仅具有海量信息,而且还一定程度上驱动了传统新闻报道。自媒体时代,很多事件第一时间被社交媒体爆料之后,引发广泛关注,之后传统媒体介入。因此,西方一些强国将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效结合,展开“双屏战略”,同频共振引发交互回应的效果,他们利用技术优势,控制信息流,移花接木或者捕风捉影,把一个地方性的事件可视化,形成强烈的冲击力,逐步放大。将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的功能连接,搭建“集体行动框架”,【14】在这个框架下广大人民群众首先感到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大家相互认同身份,意见领袖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微观定向的导引,他们向细分人群传递图片、音频、视频和言论,迅速引起人们的政治共鸣,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共同促进各类人群达成集体意识,从而产生社会动员。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西方在社交媒体领域意识形态渗透的实质透析

下一篇: 西方在社交媒体领域意识形态渗透的实质透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