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傩戏剧目《柳毅传书》探析
 
更新日期:2023-10-07   来源:戏曲艺术   浏览次数:54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傩戏剧目《柳毅传书》探析一湖南、湖北、四川、重庆、贵州等地的傩坛中普遍流传傩戏剧目《柳毅传书》(或称《骑龙下海》、《龙王

 

傩戏剧目《柳毅传书》探析

 



湖南、湖北、四川、重庆、贵州等地的傩坛中普遍流传傩戏剧目《柳毅传书》(或称《骑龙下海》、《龙王女》)。民间经常把《龙王女》与《孟姜女》、《庞氏女》(东汉孝子姜诗及其妻子庞氏的故事)并称“三女戏”。“三女戏”在贵州、湖南傩坛班中保存较完整,四川傩戏(包括梓潼阳戏、川北广元射箭提阳戏、剑阁阳戏等)中虽也有“三女戏”剧目,但据于一先生说,目前仅《孟姜女》剧本尚全,《庞氏女》、《龙王女》剧本已遗失。凭老端公记忆,只能演出几个折子戏。[①]

从湖南省流传的《柳毅传书》全剧来看,其内容与历史上所流传的“柳毅传书”故事大致相同:龙女嫁到凡间,先为凶悍的婆婆折磨,继而被小姑陷害,再为恶夫虐待。最后被逐野外牧羊,受尽折磨。幸得柳毅传递家书,使龙女摆脱困境,最后两人结婚。剧目上则分为“王妈交亲”、“金桥算命”、“许嫂送饭”、“龙女牧羊”、“桥头会”等折子戏。[②]

黔东北(铜仁地区)、黔北(遵义地区)各傩坛班中传承的《柳毅传书》,其女主人公龙女是个很孝顺的女子,但受到婆婆和小姑的百般虐待。笔者所搜集黔北道真县《骑龙下海》剧本的主要情节为:金才(湖广荆州府金阳县金家庄人氏)一日从学校攻书归家,途中遇一女子,名龙秀英,与金才一拜成亲。回家后金才将此事禀告母亲,母亲不悦。龙秀英在家中受尽婆婆和小姑的虐待,最后被赶出家门,到南山放羊,还被要求在放羊时绩麻;柳毅离家上京赶考,遇龙秀英放羊,为之传递家书;龙秀英被龙王三弟接回龙宫,终于摆脱困境。但剧本末尾,并无柳毅与龙女结婚的情节。剧本的主体内容为龙女受虐待及柳毅传书。

黔东北思南县流传的《柳毅传书》剧本 [③]和笔者在黔北湄潭县抄乐乡所看到的折子戏《骑龙下海》[④]与前述道真县傩坛班保存的剧本,在龙女受虐待、柳毅传书等情节上大同小异,但在结尾部分突出了龙女与柳毅的爱情:两人一同骑龙下海,结成美满姻缘。

柳毅传书故事最初产生于何地,目前还没有定说。但传奇中提到的几个地点如柳毅故里湘滨、传书的目的地洞庭湖等应与传说的产生地有密切关系。洞庭湖中的君山上有“柳毅井”和“传书亭”等,这些相关遗迹可以作为佐证。唐代作家李朝威曾根据当时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创作了传奇《柳毅传》,其后各代的作家纷纷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汪辟疆在其校录的《唐人小说》[⑤]中,分析了这一故事的题材来源、创作时间及对后世创作的影响:

按此文,《太平广记》四百十九,引《异闻集》题曰《柳毅》,无传字。作者陇西李朝威,生平无可考。就本文开元末毅表弟薛嘏谪官东南,经洞庭见毅,殆四纪,嘏亦不知所往等句观之,则李固掇拾传闻,其笔诸篇籍,恐亦在贞元、元和之间矣。他无可征,殊难确定。至柳毅事盛传于时,唐末复有本此文而作《灵应传》。元尚仲贤更演为《柳毅传书》剧本,翻案而为《张生煮海》,明黄说仲又有《龙箫记》,勾吴梅花墅又有《橘浦记》。皆推原此文而益为傅(附)会者也。

传奇《柳毅传》的主要情节为: 1、龙女丈夫为婢仆所迷惑,厌弃龙女,公婆将她赶出家门。2、柳毅应考不第,回乡(湘滨)之前,到泾阳向同乡辞别,途中遇龙女在野外牧羊(所牧之羊实为“雨工”,即雷霆之类的神物),龙女拜托柳毅传递家书;3、柳毅到洞庭龙宫将书信交给龙女之父洞庭君,受洞庭君款待;4、洞庭君之弟钱塘君将龙女救回龙宫;5、钱塘君欲将龙女许配柳毅,被拒绝,但当柳毅离去时,却有“叹恨之色”;6、柳毅娶张氏,亡,又娶韩氏,数月又亡。娶范阳卢氏,此妇正是洞庭龙女,双双回到洞庭。后居南海,尽享荣华富贵。

文学史家认为《柳毅传》不仅反映了封建婚姻束缚下青年妇女的痛苦处境,还描绘出柳毅和龙女高洁的品质,是唐人传奇的优秀之作。[⑥]尚仲贤的《柳毅传书》在保持柳毅富有正义感、乐于助人等品质的同时,加强了柳毅与龙女三娘的爱情描绘,是元杂剧中较好的人神结合的爱情戏。[⑦]##end####end####end##

传奇的中心母题“龙女寄书”、“龙女报恩”很早就在民间流传。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四就记有胡毋班为泰山府君给河伯妇传书的故事,《广异记》中有三卫为华岳新妇传书给北海神的故事,这些都可视为柳毅传书故事的先声。[⑧]而龙女得到帮助并报恩的情节,在唐代已屡见不鲜。据阎云翔先生的研究,龙女报恩故事在我国虽相当普遍,但中国的龙女形象开始出现于六朝,而成熟的龙女形象大量出现于唐代,它是受印度那伽(梵文Naga,意为蛇,汉译佛经均译为龙)故事的影响而产生的。印度那伽故事中有“感恩的那伽利”和“那伽女与人婚配”的类型,中国龙王龙女故事中则有“感恩的龙女”和“龙女与凡人婚配”的类型。[⑨]《柳毅传书》显然属于这两种类型的复合。

而流传于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中,也有很多龙女报恩并与男主人公结婚故事的异文。如怒族《猎人的妻子》、《变小狗的姑娘》、侗族《郎敷》、布依族《螺蛳姑娘》等。故事的主要内容为:勤劳、善良的孤儿在劳动(种田、打鱼、打猎等)过程中救了某种动物(田螺、鱼、蚌壳或小狗),并把它带回家,这个动物化为美丽的姑娘暗中帮助孤儿,被发现后,姑娘与孤儿结婚。不过在另一些故事中,龙女并非出于报恩,而是因同情或为男主人公的勤劳、善良感动而嫁与男主人公,如怒族《腊塞与龙女》、傈僳族《鱼姑娘》、苗族《孤儿与龙女》、水族《鱼姑娘》、彝族《吹竹少年与鱼女》。[⑩]

这些异类姑娘的原型为龙女,常常以某种动物的形态出现在男主人公的面前,通过男主人公的救助及女主人公的报恩(或同情),最后二人幸福结合。男主人公在故事叙述的开端总是处于“缺乏” 的状况(如贫穷、父母去世、孤身一人)。而在故事叙述的末尾,便转换为“缺乏的终止”状况。⑪“柳毅传书”的故事结构、主题都与上述故事极为相似。

从情节上看,杂剧《柳毅传书》要比传奇《柳毅传》详备得多,尤其是柳毅身世、龙女在夫家受虐待、柳毅为龙女传递家书、柳毅与龙女结为婚姻等情节。

人物角色上,柳毅母亲并没有出现在《柳毅传》中,而在《柳毅传书》杂剧里,柳毅母亲却是一个重要的角色:“第一折”说,柳毅的母亲姓张,夫早亡,只有一子(柳毅),希望儿子赴考成功;“第四折”里,柳毅落第,音讯杳无,母亲异常挂念。柳毅回来后,把为龙女三娘传递书信至洞庭龙宫的事告诉了母亲。而此前,母亲已给柳毅订了一门亲,女方是范阳卢氏之女(卢氏女正是龙女三娘)。关于龙女三娘的公婆,《柳毅传》中写得极为简略。龙女丈夫因受婢女所迷惑,渐渐厌弃龙女。龙女将此事告诉公婆,可公婆并没有对儿子进行指责。因多次将此事告诉公婆,又得罪了他们。他们便把龙女赶到野外牧羊。当洞庭君得到女儿的书信后,其弟钱塘君对泾阳(龙女夫家居住之地)进行大肆惩罚:杀了六十万人,损坏了八百里庄稼,吃掉了“无情郎”(龙女之原夫)。而《骑龙下海》对龙女的公公“泾河老龙王”进行了较详细的角色描写:为自己的儿子泾河小龙娶了龙女三娘;由于小龙与龙女不和,小龙在父亲面前搬弄是非,说龙女“性儿乖劣”,倚仗其叔父的神通压制他,甚至不把公公看在眼里。“泾河老龙王”将龙女遣至泾河岸边牧羊(羊实为懒行雨的雨工。见“楔子”及第一折)。对钱塘君与泾河小龙的争斗也作了详细的描绘(见“第二折”)。《骑龙下海》中没有了柳毅娶张氏、韩氏的情节,也没有娶龙女后富甲诸侯及在南海成仙之说。

可以看得出来,一些情节是剧作家发挥想象增写上去的,如洞庭君款待柳毅的欢宴情景;柳毅娶范阳卢氏女(即龙女)之前,曾娶张氏及韩氏等情节。

有学者指出,《柳毅传》虽以反映龙女受包办婚姻、受夫家虐待并被逐野外放羊等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但作者关心的人物并非龙女,而是儒生柳毅。这种思想倾向在后来的情节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柳毅不仅得遂良缘,而且富甲王侯,寿比神仙。⑫这一点与民间傩戏有很大差异。民间傩戏《柳毅传书》的主题侧重于龙女受婆婆与小姑的虐待、设法摆脱不幸处境的抗争精神及龙女对柳毅的爱情。应该说,龙女是傩戏的核心人物。

柳毅的儒生形象在各种傩戏剧本中并不十分突出。他科考未中,归家途中,遇到牧羊的龙女,非常同情她的处境,为她传递家书,使龙女得以脱离苦难,最后得到了龙女的爱情报达。他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人,在与龙女的爱情婚姻中,他似乎处于被动的地位。傩戏淡化甚至忽略了柳毅作为落第书生的不幸处境和与龙女婚后享受的荣华宝贵。

龙女被贬到凡间,这只是民间傩戏中的说法。在传奇《柳毅传》和杂剧《柳毅传书》中,都说是父母将她嫁给泾川次子(或泾河小龙),这时龙女的形象“神性”要多于“人性”,她还是一条生活在水中的龙;而在民间傩戏中,龙女的形象有了更强的世俗化色彩。除了她的出身具有神性(龙女)以外,她的一切行为都发生在凡间。有了俗世的名字“秀英”,所牧之羊并不是“雨工”,而是真实的羊,而且被要求在牧羊时绩大量的麻。龙女受虐待这一母题显然与民间广为流传的“后母”故事或“灰姑娘”故事有很多相似之处。

贵州民间傩戏剧目有“半堂戏”和“全堂戏”之说,半堂戏12出,全堂戏24出,具体剧目各地、各坛班不尽相同。如贵州铜仁的一些地方上半堂12出戏为:《唐氏太婆》、《金角将军》、《关圣帝君》、《周仓猛将》、《引兵土地》、《押兵先师》、《开山莽将》、《九洲和尚》、《十洲道士》、《柳毅传书》、《开路将军》、《勾愿先锋》;下半堂12出戏为:《秦童挑担》、《三娘送行》、《甘生赶考》、《杨泗将军》、《梁山土地》、《李龙神王》、《城隍菩萨》、《灵官菩萨》、《文王卦师》、《丫环》、《蔡阳大将》、《勾愿判官》。⑬《柳毅传书》在这些地方是作为神戏来演出的,但贵州德江县傩坛法师在《开洞》中请戏时,并未请这出戏。而是从桃源上洞中依次请出唐氏太婆、报府三郎、桃源土地、关圣帝君、周仓、引兵土地、押兵先师、和合神仙、鞠躬老师、文王卦师、九州和尚、勾愿先锋十二戏神(亦是戏名)。如果举行“全堂傩”,就要再将桃源中洞的戏神请出,包括灵官、蔡阳、十州道士、梁山土地、甘生八郎、秦童、秦童三娘、李龙、柳三、杨泗、勾簿判官、开路将军。桃源下洞住的是邪魔鬼怪,不得请出。《柳毅传书》可以穿插在神戏中,或在神戏结束后演出。所以,傩戏中有“正戏”和“插戏”之说,正戏是傩戏演出的主体,巫师用戏剧化的手法表演仪式的内容,戏中角色是神灵。插戏即穿插在正戏之间,或在正戏之后演出(称为“后戏”、“外戏”),其内容已基本脱离了宗教祭祀色彩,主人公已不是傩堂神祇,大多是现实生活中的平民百姓。有学者推断其产生的年代较晚,大约是明清时代,比正戏晚几个世纪。⑭其实从各地的正戏、插戏剧目来看,正戏与插戏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尽管插戏的演出目的不再是为了驱鬼逐疫和祈福纳吉,其娱人成份非常突出,仪式成份已淡化,戏剧化的程度较高,剧中的主角几乎没有了神性。但插戏剧目必须依托傩祭仪式来演出。当然也有的地方在“冲傩还愿”仪式结束后将插戏搬到舞台上演出,或者为庆祝工程落成、集镇兴场、为老人祝寿等搭台演出。⑮戏剧与原来所依托的傩仪有脱离的趋势。

一场仪式演出几个折子戏,演什么剧目,由掌坛师根据仪式规模、仪式目的来决定。尽管《开洞》仪式(剧)中从桃源洞中请出12戏或24戏,并非将所请之戏悉数演出。如2004年8月18-19日笔者在道真县河口乡M村所看到的傩仪,共18“坛”(即仪式环节):礼请、开坛、敬灶、立楼、搭桥、开洞(出戏)、出神、镇台、领牲、战红山(差神兵)、破罗网(取魂)、回熟(献上熟祭品)、造船(装载瘟疫之船)、造茅(以茅人替灾替难)、送神、勾愿、拆楼、安香火(安慰家神,使其镇守家宅),其中仅开洞、出神、镇台、领牲、勾愿为戴面具演出的戏剧。

2005年12月7-8日,笔者在德江县荆角乡S村民组所看到的“冲寿傩”,是一场规模相当大的仪式,在当地称为“全堂傩”。整个傩仪分20多坛:开坛礼请(奉请神灵降赴傩堂)、传文(向神界呈递文书)、祭灶、铺罗下网、差兵、搭桥迎兵、开洞、打秦童(出秦童戏)、打开山、关羽扫荡、上熟、拆愿、出土地、勾愿先锋、和尚减灾、李龙减灾、判官坐堂、煞铧(脚踩烧红的犁铧)、顶凹(将烧红的铁三脚顶于头上)、劈推(将大石磨压在巫师身体上)、上刀梯、开红山(将刀钉于头顶)、游傩(送傩公傩母)、倒坛(拆除搭建的祭坛)、安香火(安顿家神),从7日上午10点开始,持续到次日中午,包含傩祭、傩戏、傩绝技(如煞铧、顶凹、劈推、开红山、刀梯)三个方面的内容。表演的傩戏剧目有:开洞、打秦童(出秦童戏)、打开山、关羽扫荡、出土地、勾愿先锋、和尚减灾、李龙减灾、判官坐堂。但没有演出柳毅传书。2006年3月,笔者在德江县所看到的多场傩仪,也未演出这一剧目,甚至没有演出一则插戏。对于主人家来说,举行傩祭仪式的目的是驱鬼逐疫、禳灾解厄,而不是娱乐。

另一方面,一些傩祭仪式并不演出傩戏。如2000年秋天笔者在道真县做田野时,了解到该县玉溪镇巴渔村傩坛法师张守智曾于2000年阴历正月二十(公历2月24日)晚,受请到插旗村民组高某家收“神疯”(高某神经错乱,认为有鬼作祟),做了一个晚上的法事(从晚上8:00到凌晨6:00),共17个仪式程序:礼请、开坛、搭桥、劝领牲酒、迎兵接圣、差兵、破罗王、赎魂、回熟、破福断愿、造茅、打解(解结)、造船、和送(说好话,劝鬼离去)、煞铧、送神、安香火。整个仪式由张先生一人完成,没有请出面具(戏神),进行表演。

演出傩戏的傩仪规模较大。傩仪规模的大小,与主人所许之愿有关。大事则许大愿,小事则许小愿。小型傩仪往往仅念咒画符,一个法师做半个晚上,无需动锣鼓;要在仪式中演戏,至少在三人以上。规模较大的仪式并不是很多,因为举行这种仪式,主人家要付出很大的经济代价。

在贵州湄潭县抄乐乡,《柳毅传书》是当地以安永生为掌坛师的坛班常演的剧目。1994年,应日本艺术界邀请,一位县领导曾率5名傩戏演员远赴日本,演出了经专业人员编导后的《骑龙下海》;此后经常为国内外考察者及一些相关媒体表演。从抢救民间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当地政府曾于1997年11至12月举办了两次傩戏培训班。1999年初,还成立了“湄潭县抄乐傩文化研究会”和“湄潭县抄乐傩戏艺术团”。傩戏艺术团是以安永生的傩坛班为基础组建的。当时有演员10人,但年龄偏老,60岁以上的有6人,2人50多岁,还有2 人分别是42岁和38岁。常演的剧目除了《柳毅传书》外,还有《金(钟)馗捉鬼》、《斩蔡阳》、《凤仪亭》、《贪官审案》、《张打渔》、《毛鸡打铁》等。

傩坛班所流传的傩戏剧本,有些是毫无改动或基本上不改动的说唱文学作品⑯,也有一些是分角色、有动作说明的剧本。笔者在道真县傩坛班所看到的《骑龙下海》剧本即属于后者。剧本为手抄本,无标点,错字别字很多,一些句子不知何意或前后不连贯,但角色分明。贵州道真、务川、沿河、印江、江口、福泉等县的傩坛班都有《柳毅传书》的剧本传承,但只有思南县、德江县的这一剧本经整理正式出版。大多仍以手抄本形式传承。

傩戏艺人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能根据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素材改编或创作剧本的并不多,他们所演唱的脚本都是师傅传下来的,或者是从别的艺人那里转抄来的。但这些剧本毫无疑义是一些文化水平较高、有一定创编能力的民间艺人加工或仿照文人剧本进行编写的。

俄罗斯著名汉学家李福清先生认为:“中国民间文学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在于那些通常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情节,常常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与体裁表现出来。”⑰ 例如,以《三国演义》为基础创作的通俗文学就有《三国志鼓词》、三国故事子弟书、大鼓书、《三国志玉玺传》弹词等说唱文学作品和无数的地方戏。三国题材的剧目很明显是根据小说或其它文艺形式改编的。⑱“柳毅传书”的传承方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或者说,它的流传方式代表着一种类型,即作家文学流播到民间的类型。从文本形式看,它是对文人剧本的模仿,或在文人剧本的基础上进行创编;从剧目内容来看,它与历史上流传的相关传说有密切关系;从主题来说,它表现了农村民众的社会矛盾和审美情趣。此类傩戏剧目还有《岳飞传》、《瓦岗寨》、《斩华雄》、《斩蔡阳》、《凤仪亭》、《杨家将》等,它们大都经历了民间口头传说——作家书面文学——民间戏剧的传承、演变过程。



[①]于  一:《巴蜀傩戏》,大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20—321页

[②]此剧本为刘宗海藏本,黄吉川校勘,载《湖南戏曲传统剧本》总第四十七集,傩堂戏专集,湖南省戏曲研究所主编,1982年,内部资料。

[③]思南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思南傩堂戏》,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④]1999年5月15—18日笔者在湄潭县抄乐乡的调查材料。

[⑤]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3页。

[⑥]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88-389页。

[⑦]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259页。

[⑧]侯忠义:《隋唐五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8页。

[⑨]阎云翔:《论印度那伽故事对中国龙王龙女故事的影响》,见《中印文学关系源流》,郁龙余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⑩]上述民间故事载:《怒族民间故事》,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侗族民间爱情故事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版;《民间文学资料》(贵州),第44集,贵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等编,内部资料,1980年;《云南民族民间故事选》,云南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苗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彝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⑪美国民俗学家阿兰·邓迪斯认为:“美国印第安民间故事的一种结构形态正是由两个母题构成:缺乏(L)和缺乏的终止(LL)。”见阿兰·邓迪斯编:《世界民俗学》,陈建宪、彭海斌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295页。

⑫俞汝捷:《仙·鬼·妖·人——志怪传奇新论》,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版,第152页。

⑬见贵州省铜仁傩文化博物馆编:《傩文化文集》,第一集,内部资料,1993年。

⑭顾朴光:《论傩堂戏外戏剧目的宗教成分》,载《贵州古文化研究》,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327页。

⑮卢朝栋主编:《思南傩堂戏》,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版,第21页。

⑯曲六乙:《“三块瓦”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⑰顾颉刚、敬文等:《孟姜女故事论文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98页。

⑱[俄]李福清:《中国小说与民间文学关系》,载《民族艺术》,1999年第4期。

作者简介:陈玉平,男,1967年生,贵州民族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西南傩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通讯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 贵州民族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邮政编码:550025

电    话:0851-3610306(贵阳宅),13809468459(贵阳手机);

          0871-6230710(昆明宿舍),15925182718(昆明手机)

E-mail:   gzcyp@tom.com ; gzcyp@126.com

 

上一篇: 傩戏剧目《柳毅传书》探析

下一篇: 傩戏剧目《柳毅传书》探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