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医药卫生 » 正文
不同动物近视模型的特点
 
更新日期:2024-12-19   来源:   浏览次数:36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鸡鸡的近视模型最早是由Wallman等人[12]报道于1978年。鸡的眼球比较大(轴长约8-14mm,每天快速生长约100m),视敏度高,调节活跃(约17D),对视网

 
 1.鸡 鸡的近视模型最早是由Wallman等人[12]报道于1978年。鸡的眼球比较大(轴长约8-14mm,每天快速生长约100μm),视敏度高,调节活跃(约17D),对视网膜图像质量和聚焦有着屈光状态上的高度敏感性,生长周期短,易于饲养和操作,便宜且容易获得,故而被广泛使用[24]。但鸡的巩膜有软骨层,诱导近视主要是由软骨层增厚引起眼轴的主动扩展,哺乳动物则是巩膜胶原合成减少、降解增加,以及胶原纤维直径变细等原因导致的巩膜变薄、抵抗力下降而引起的眼轴被动扩展。鸡没有视网膜中心凹,它的调节肌肉是横纹肌而不是平滑肌,有烟碱受体,没有毒蕈碱受体,不但眼球结构与哺乳动物有根本区别,调节机制和神经支配也有不同[24]。
2.树鼩 树鼩属哺乳动物,原始灵长类,操作和繁育都比较复杂[24],它的新陈代谢相比犬、鼠等动物要更接近于人,大体解剖也更接近于人,因此在医学生物学上应用很广。在眼球结构上,它和鸡一样没有视网膜中心凹,但巩膜是单层的,比鸡更接近于人类[24]。树鼩的屈光调节不明显,但很容易就能通过形觉剥夺诱导近视,也可像鸡一样通过视网膜离焦来代偿性调节眼球的生长[24],它控制眼轴生长的信号是由无长突细胞产生的[49]。树鼩对视网膜离焦的反应有着敏感的时间段,因此实验中检测离焦效果的时间点必须仔细选择[24]。
3.豚鼠 豚鼠的近视模型最早是由McFadden和Wallman[15]于1995年提出,其眼球大小适宜(轴长约8.0mm[44])且生长迅速[26],瞳孔较大,屈光等生物数据容易测量[24],有两色视觉[26, 50-52],视敏度与树鼩一样,弱于鸡[24, 53],是拥有良好发育视觉系统的早熟物种[26, 54],温顺配合,容易获得和繁育,现已成为亚洲实验室中最常见的近视动物模型。豚鼠可能生来就有自发性的恢复缓慢或根本不恢复的近视[55],白豚鼠相较于三色野生型豚鼠有更多近视,且诱导的形觉剥夺性近视不能恢复[56]。这种自发性近视的特征与谷仓猫头鹰类似,猫头鹰在孵化后13天才睁开眼睛,Schaeffel和Wagner[57]认为其近视是因形觉剥夺引起的。豚鼠的形觉剥夺性近视,起初主要是由于眼球玻璃体腔的伸长,且观察到对侧非剥夺眼的玻璃体腔也有所伸长,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角膜屈力的改变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当遮盖被移除时,近视会迅速逆转[26]。
4.灵长类 很多种灵长动物都曾被用于近视模型的建立,它们虽然和人类较为接近,但所用于实验的数量有限。狨猴最初是由Troilo和Judge[28]引入到近视研究中的,它有视网膜中心凹,调节活跃(超过20D),视敏度比树鼩更好,可通过训练来完成视觉任务[24]。猕猴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同样有视网膜中心凹,视敏度高,有良好的屈光系统[24]。Raviola和Wiesel[58]对猕猴的研究发现,在黑暗的饲养环境中并不能诱导近视形成,而由眼睑缝合或角膜混浊引起的形觉剥夺性近视需要视觉信号传入。通过形觉剥夺形成近视的猕猴,视网膜中心凹行激光光凝,再去除形觉剥夺的因素后,近视可以恢复,这说明视网膜中心凹并不参与正视化过程[59]。狨猴和猕猴的眼轴都很短,出生时是远视眼[60],且视网膜离焦均可促使它们的脉络膜厚度发生改变[61]。另外,形觉剥夺性近视也可以在成年猴子身上发生[62]。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不同动物近视模型的特点

下一篇: 不同动物近视模型的特点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