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电子书馆配模式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更新日期:2024-12-20   来源:   浏览次数:31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1电子书馆配模式的必然性从上世纪80年代的联采统编发展到当今的馆配联盟[4],高校图书馆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资源建设模式,即以大型馆配会现采为主

 
 1.1电子书馆配模式的必然性
从上世纪80年代的“联采统编”发展到当今的“馆配联盟”[4],高校图书馆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资源建设模式,即以大型馆配会现采为主、特殊书目预订为辅的资源采购方式,和馆配供应商负责图书数据加工和物理加工的外包型资源加工方式。
实践经验证明,这种资源建设方式基本能够满足高校图书馆实现大规模馆藏资源建设的需求。第一,高校图书馆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所采购资源的质量和结构;第二,图书数据和物理加工的外包模式为图书馆节约了加工时间,图书的数据和外观可以保证一定的标准性;第三,这种方式帮助高校图书馆从大量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到参考咨询、学科服务等拓展业务。
就当前而言,这种资源建设方式与高校图书馆的资源需求是比较适应的。但随着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扩充和服务的拓展,当前这种资源建设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1.1.1采购成本居高不下
传统模式对场地、器材、人力、交通等有很高的成本要求。对馆配供应商而言,这些固定成本会压缩利润空间;除此之外,大量纸本资源的仓储、加工、配送和相关服务等产业链成本也会增加相应的成本。这些成本最终以某种形式分摊到高校图书馆,也可能在馆配供应商的成本压力下造成资源和服务质量下降。
1.1.2图书质量存在风险
高校图书馆对馆藏资源的价格水平、总体覆盖率、特定学科覆盖率、时效性等通常都有既定要求。虽然大型馆配会的供货规模和产品结构能够对此予以一定保证,但这种模式也有一定问题,首先,集中限时现采的采购方式会影响到采访人员对现场采购情况的实时和整体把握;其次,馆配供应商对图书的数据加工和物理加工并无法完全保证图书数据的精准度和图书外观的质量;另外,大型馆配会频次有限,馆配图书的数据物理加工和配送周期较长,图书的时效性可能受到影响。
1.1.3物理空间有限
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以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为基础,以覆盖全部学科并优先保证重点学科的文献需求为原则。但在实践中,传统纸质馆藏建设通常面临不断增长的资源数量与有限的物理空间之间的矛盾。对于资源与空间的矛盾,高校图书馆多采用文献剔旧的方式实现馆藏纸本资源的更新换代,但文献剔旧可能导致部分重要学术文献的流失。不断增长的文献资源总量与有限的物理空间的矛盾,始终是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一大难题。
1.1.4资源重复与同质化严重
纸质资源的重复建设与同质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馆藏建设原则不明确或采购过程中的查重不严导致的资源重复与同质化;二是在高校图书馆联盟中,由于联盟成员在信息共享上的滞后和其他信息不对称情况,导致同一资源被反复购买。
综上可见,当前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方式从实践经验上看虽然有其特定优势,但其问题也较突出,这就为电子书馆配应用于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提供了某种必然性。而从宏观环境和未来趋势上看,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采用电子书馆配模式也具有其可行性。
1.2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采用电子书馆配模式的可行性
馆藏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图书馆的文献服务和其他信息服务提供基础条件,电子书馆配模式揭示了图书馆在资源采购方式和比例上的变化,从信息环境、读者特征、文献成本和服务策略等方面来看,电子书馆配应用于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也具有其可行性。
1.2.1出版和阅读环境的数字化
随着开放获取和数字出版产业的兴起和发展,纸电同步、全媒体出版等新型出版方式出现并取得较大进展,出版环境的变化使得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面临新的局面;从阅读环境上看,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信息环境以及文献载体的多元化特征使得数字化阅读在读者整体阅读方式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信息环境的客观变化对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战略规划和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
1.2.2读者信息需求与能力提升
从服务对象上看,当前高校图书馆的用户群体呈现出年轻化和专业化的特征,这种用户群体对新信息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新媒体技术的掌握能力更强,对信息的需求和主动获取能力也更强。此外,当前高校图书馆读者由于学科专业和兴趣类型的不同,其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还呈现出差异化和碎片化并存的特征。
1.2.3文献复制和传播成本降低
在电子书馆配模式下,电子书相对廉价的复制和传播成本能够使高校图书馆节约大量的复本购买和流通成本;另一方面,电子书的存储和传播方式能够帮助图书馆极大地节省物理存储空间和人工服务成本。但与此同时,图书馆在电子书平台管理维护与集成管理系统上的投入将有一定提高。
1.2.4服务策略的结构性变革
资源建设方式的变化必然带来服务策略上的调整与变革。在电子书馆配模式下,高校图书馆传统的纸质图书在架借阅和限时流通的服务方式将让位于以PC及智能手机、电子书阅读器等其他手持终端为硬件、以统一的电子图书在线浏览和借阅系统为平台、以限时计次下载等为计量方式的新型服务策略。
综上,电子书馆配无疑为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与模式,但在具体实践中,电子书馆配要想与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完美融合,还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电子书馆配模式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下一篇: 电子书馆配模式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