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与健康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如何排除婚姻选择性的混淆影响,婚姻关系变化对健康影响究竟是资源效应还是危机效应,不同变化类型对健康影响的差异性等问题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明。本研究显示,结婚对健康同时存在资源效应和危机效应,经历从未婚到已婚变化的人相对于一直单身的人更容易做出积极的健康评价,提升主观幸福感,但BMI值也会提高,体重上升,提高肥胖风险。而婚姻破裂会产生危机效应,经历从已婚到失婚变化的人与婚姻稳定人士相比更不容易产生积极的健康评价,但在BMI值这一客观体态特征上并未有明显差异,侧面体现出危机影响的主观性。维持单身的人相对于婚姻状态稳定的人,BMI值更高,主观健康评价更消极。由此说明,婚姻关系变动会影响个体健康,且因变动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另外,结合数据包含的不同时间间隔特征,进而推测婚姻关系的变化所带来的健康影响可能具有时期性,从长期来看,婚姻对健康的资源效应和危机效应都会消失。单纯只依据主观健康评价或是BMI值都无法看到婚姻变动影响健康的双面性,以及不同变动类型影响健康的作用方式差异。人们常说的“幸福胖”,正体现了这种双面性,短期内个体虽然体重增加,但幸福感也更高。
这些结果可以从社会行为和心理回应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婚姻所体现的社会关系能够提供一种社会控制的力量,对个体进行直接的健康行为管控并促进健康规范的内化(Umberson , 1987)。有研究表明,已婚人士拥有最低的负面健康行为概率,而离婚人士则最高。烟酒等不良健康行为的去除会引起体重短期内的升高之后趋向稳定。共餐容易导致进食过量,新婚或是婚姻稳定的人一般都于家人共同进餐,体重控制上更弱。第二,婚姻关系变动通过影响个体心理进而影响个体健康。家庭的组成一方面意味着社会支持的增强,容易提升安全感,让个体的健康水平在短期内有显著增长。婚姻关系的破裂则意味着关系的断裂、失去社会支持,容易让人产生孤独感,做出不健康的心理评价。而另一方面家庭包含着新的责任、义务的产生,对个体而言是新的社会化挑战,并且随着婚龄增加,个体会面临子女、双方父母赡养等多方面的问题,长期来看,婚姻也可能变成一种压力,会造成个体精神紧张,降低健康水平。这对于婚姻破裂的人而言,在精神创伤逐渐恢复后,反而卸下了家庭重担,恢复个体自由,主观健康水平趋向积极。需要注意的是,社会支持、个体控制、符号意义与规范、心理回应等各种机制的发生、作用是复杂的,没有哪个机制是在单独起作用(Thoits, 1995; Umberson, et al., 2010),在个体不同的发展阶段、家庭的发展阶段中,这些机制起作用的方式和大小也会呈现差异,本研究的结果也体现出在不同时间间隔下婚姻变动类型对健康影响的不同,未来对婚姻与健康的研究可以结合时期效应、年龄效应及家庭生命周期等时间变量。婚姻关系质量也可能影响健康的不同结果。婚姻关系本身伴随着关系冲突和限制,不良的婚姻关系反而会带来压力,形成无效的社会纽带,提升死亡风险。如重度酗酒的丈夫可能不关心家庭状况,甚至产生家庭暴力,对妻子的身心健康反而造成危害。
人口异质性也是未来研究可以考虑的方面。在中国,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是两个特征差异极大的群体。婚姻的社会意义存在城乡差异。农村有更浓厚的传统家庭观念,在经济生产生活上有较强的集体性,个体主要的社会支持来源就是家庭。婚姻状态的稳定性是个体尤其是女性遭受社会评价的重要标准。未婚大龄人士以及离异人士在农村可能更容易受到来自周遭的压力,引起体重的下降。农村的社会关系网络相对城市人口比较简单、集中,婚姻关系的断裂意味着核心社会支持来源的破裂,对农村人士健康的影响更大。而城市居民则习惯于相对独立的个人生活,更容易适应关系变化。婚姻对健康影响的性别差异也是一个重要维度。婚姻变动对男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健康行为上,未婚对男性健康行为有更严重的影响(Umberson, 1982),缺乏家庭约束的男性更可能抽烟、喝酒,健康状况更差。对于女性,则可能容易影响到心理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