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诗言志,歌咏言,哀乐之心感而声发”,[ (东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历朝历代文人骚客面对同样的景物往往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由此产生同一母题之下的多篇文学作品,而“蜀道”就可以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之“母题”。“蜀道难”本是乐府旧题,清人王琦曰:
按《乐府诗集》:“王僧虔《技录》,相和歌瑟调三十八曲内有《蜀道难行》。”[ (唐)李白 著,王琦 注:《李太白诗集注》卷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人吴兢所著《乐府古题要解》曰:
《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险,又有《蜀国篇》与此颇同。[ (唐)吴兢 撰,《乐府古题要解》卷下“蜀道难”,明津逮秘书本。]
自六朝以来,歌咏“蜀道”之艰险的诗作一直不绝,梁简文帝萧纲、刘孝威、阴铿、张文琮等均有同题诗作传世。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分别收录了萧纲的两首、刘孝威两首、阴铿和张文琮各一首的《蜀道难》诗,在他们的《蜀道难》诗中,借历史典故吟咏蜀道之艰险难行是其共同主题。实际上,我们可以认为李白作《蜀道难》是对前人有所继承的,因为李白既然是借用乐府古题,那么他在继承同题旧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也是合乎情理的,李白《蜀道难》与萧刘等人的《蜀道难》在叙写蜀道之险绝方面的高度相似性就证明了这一点。此外,今人屈守元先生的《<蜀道难>琐语》一文也说“李白所写的《蜀道难》,是借用乐府歌行旧题目而赋予新意义的一首杰出诗篇。”[ 论见屈守元《<蜀道难>琐语》,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一期。]然而李白所继承的前代诗文中,有一篇作品却时常为研究者所忽视,它就是西晋文学家张载的《剑阁铭》。
张载,西晋时人,与其弟张协、张亢皆以文学称名于世,时人呼之为“三张”。钟嵘《诗品·序》曰:
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 (南朝梁)钟嵘 著,曹旭 集注:《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0、21页。]
刘勰《文心雕龙》则称赞张载及其弟张协:
孟阳、景阳,才绮而相埒。[ (南朝梁)刘勰 著,范文澜 注:《文心雕龙注》卷十“才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第701页。]
而《剑阁铭》一文,乃是张载的代表性作品。《文选》李善注引用了臧荣绪《晋书》的记载,认为该文是张载随其父张收入蜀时所作。唐修《晋书》则认为是张载入蜀省父之时所作。尽管本事记载稍有差异,但是其文作于太康初年入蜀的道路之中则是为学界普遍认可和接受的。该文的篇幅并不长,计有一百八十四字,首先铺叙蜀道之艰险、剑阁景色之雄奇:
岩岩梁山,积石峨峨……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谓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 (梁)萧统 编,(唐)李善 注:《文选》卷五十六,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770-771页。本文所引《剑阁铭》原文皆出《文选》,不再一一注出。]
这几句描写了剑阁及蜀道的险峻,语言典雅而质朴。接下来作者引用古史,回顾历代政权存亡之要,并点出国之存亡“在德不在险”的道理:
世浊则逆,道清斯顺。闭由往汉,开自有晋。秦得百二,并吞诸侯……矧兹狭隘,土之外区。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兴实在德,险亦难恃……凭阻作昏,鲜不败绩。
张载此文因其典雅庄重的文风、对历史深沉的思考以及浓郁的现实主义精神而被后人赞为“文章典则”。此外,张载所作关于“蜀道”的文章还有一篇《叙行赋》,该赋在创作时间上与《剑阁铭》大致相当,而在内容上则主要是描写入蜀行程中所见蜀道之景,例如:
乘重峦之百层,转木末于九岑。浮云起于毂下,零雨集于麓林。上昭晰以清阳,下杳冥而昼阴。闻山鸟之晨鸣,听玄猿之夜吟。虽处者之所乐,嗟寂寞而愁予心。造剑阁之崇关,路盘曲以晻蔼。山峥嵘以峻狭,仰青天其如带。兼习坎之重固,形东隘以要害。岂乾坤之分域,将隔绝乎内外。[ (明)张溥 编,《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五十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该段描写可与《剑阁铭》结合起来理解。实际上,《叙行赋》是现存最早描写入蜀行程的赋作,其与《剑阁铭》均是最早描写蜀道之艰险的作品。后世描写巴蜀风景的作品如《巫山高》、《蜀道难》等,均可认为是上承张载的《剑阁铭》、《叙行赋》而来的。后世之所以在《蜀道难》诗的研究中往往忽略张载这两篇作品,原因很可能是研究者们注重从前人诗作中寻求突破而忽视了“铭”、“赋”这两种文体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张载的《剑阁铭》、《叙行赋》是文而非诗歌,它们对后代《蜀道难》诗歌在艺术手法上的影响恐怕是有限的,但是作为“蜀道”这一文学母题的开山之作,其思想内容对后代的影响是必定存在的。明人胡震亨曾说:“《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那么既然要对后世拟作的主旨进行研究,对源头之作是必须予以重视的。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引《古今乐录》说:“王僧虔《技录》有《蜀道难行》,今不歌。”[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中华书局1972年,第590页。]按宋代郑樵《通志》所载,《古今乐录》乃是南朝僧人智匠所作,可知到了李白生活的时代,《蜀道难》这一古曲已经是声腔失传,早已不能歌唱了。李白借用乐府旧题进行继承和创新,其基础自然可以是前代有关“蜀道”的所有作品而并不仅仅是萧纲、刘孝威等人的《蜀道难》诗。因此要对李白《蜀道难》的主旨做深入理解和探究,是不能绕开《剑阁铭》和《叙行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