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融合的依据
 
更新日期:2019-02-20   来源:江苏高教   浏览次数:25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思政课的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三者处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模式体系之中,有着共同的教学目标、彼此交融的教学内容、相互关联的教学

 
 思政课的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三者处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模式体系之中,有着共同的教学目标、彼此交融的教学内容、相互关联的教学领域。因此,实践教学路径融合成为可能。
(一)实践教学模式的整体性
在思政课教学中,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块有机联系的“整钢”,努力找出马克思主义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融入生活。[3]“依据在理论、根本在践行、快乐在生活”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设计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为指导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模式”的整体性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生学习、生活、社会工作的有机统一。
三个课堂实践教学围绕着统一设计的实践教学模式而展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对实践教学模式的整体性提出要求,如联系与发展的观点要求三个课堂实践教学活动设计不能彼此脱节、各为一体,而是层层递进,有的放矢;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求三个课堂实践活动主题要深刻把握学生的学习及思想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三个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实践教学效果要达到“育德”、“育智”、“育人”的统一。由此可见,思政课三个课堂实践教学彼此联系,有机统一。实践教学模式的整体性奠定了路径融合之基础。
(二)实践教学领域的关联性
思政课实践教学领域主要由课内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构成。课内实践教学侧重于“知”,校园实践教学侧重于“情”,社会实践教学侧重于“行”,三个领域各有侧重,互有联系。“知”是基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掌握,是思政课教学的首要目标。“情”是桥梁,围绕大学生成人成才过程中的学习困惑、生活困惑、信仰困惑等入情入理的展开系列校园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将理论内化于心,培养情怀。“行”是目的,这一过程诚如马克思所指出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4]。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是对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检验。“知”是前提,“情”是桥梁,“行”是归宿,三者将实践教学领域融为一体,彼此衔接。因此,实践教学领域的关联性为实践教育的融合提供场域。
(三)实践教学主题的一致性
实践教学始终贯穿着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体现着对“成才”和“成人”双重目标的追求[5]。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三个领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立德树人,都是为了将大学生培养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拥有着一致的实践教学主题。实践教学主题是对每一个具体的实践教学目标的整合与引领。课堂实践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校园实践力求学生将学习的哲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学习生活结合,做到入耳入脑。社会实践教学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外化为具体行动。三个课堂的实践教学目标既各有侧重,又彼此融通,每一个具体的实践目标构成了思政课实践总目标,形成了实践教学主题。因此,统一的实践主题为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融合指明方向。
(四)实践教学内容的互通性
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整合为八个“为人”的问题: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怎样获得正确的认识;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资本主义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正当性;当代资本主义为什么“垂而不死”;社会主义在困难曲折中不断前进;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八个实践教学内容章节,每个章节并不是某一个单一的实践教学形式就能完成该章节实践任务的,而是需要相互配合,多种实践教学形式并存使用。三个课堂实践教学共同为八个章节的内容服务,共同完成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的互通性既是实践教学路径融合的依据,也是实践教学路径融合的要求。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融合的依据

下一篇: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融合的依据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