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失衡
在会展专业学科竞赛中,奖励的形式主要为精神奖励为主,少物质奖励。就主办方而言,比赛的结果多以颁奖晚会结束,所奖励的为荣誉证书;高校以荣誉证书准,按照学校相关规定,给学生加入学分,并在学院网站刊登新闻报道。这种激励方式只是对学生内心荣誉感的满足,忽略了物质方面的奖励。精神激励可以促使大学生参加比赛,但这种积极性不能持久,一旦大学生有了该荣誉之后,便会对其他类似的荣誉的失去兴趣。物质奖励则不然,物质奖励能驱动大学生积极参加比赛,以弥补大学经济开支。
2、允诺的奖励与执行的奖励存在时间差
就会展学科竞赛而言,参赛的主体多为大二大三学生,相关奖励证书能够给他们带来企业的实习机会,但由于学校因素,允诺的奖励与实际执行的奖励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导致主办方允诺的奖励不能得到及时兑换。此外,学校规定获奖学生可以加学分,但是并不一定能拿到奖学金,即证书转化为奖金的不确定性很强。
3、对带队教师的激励程度不够
作为比赛的组织者之一,带队教师搭建了大学生和主办方沟通的桥梁。在比赛初期,带队教师要对大学生的参赛作品、参赛素质、参赛心理等各个方面做指导,确保大学生能够在比赛中获得理想的成绩。在比赛期间,要负责大学生的安全、住宿和饮食等方面的工作。作为“幕后指导人”的带队老师,所获得的实际奖励只是年终考核的依据,没有单独的物质奖励,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激励支付和努力付出的失衡,挫伤了带队老师参加比赛的积极性。
4、缺乏对学生参赛的有效引导
会展学科竞赛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主办方在宣传比赛时,没有突出该比赛给大学生带来的实际效果,单纯是为了比赛而比赛。高校在选拔大学生参加比赛中,没有在校内进行全员参与选拔,而更多地在于老师挑选部分学生参加,缺乏对学生参赛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