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的现实困境
 
更新日期:2019-04-18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浏览次数:24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团队结构不合理,亟待改善1.年龄结构与男女比例不平衡辅导员这一群体年龄整体上趋于年轻化,辅导员年龄大都在25~40周岁,其中30岁左右的辅导员

 
 (一)团队结构不合理,亟待改善
1.年龄结构与男女比例不平衡
辅导员这一群体年龄整体上趋于年轻化,辅导员年龄大都在 25~40周岁,其中30岁左右的辅导员占比较高,由于年龄结构失衡,难以形成老、中、青梯队的辅导员结构。男女辅导员总体比例近 2∶5,女辅导员一旦步入婚育期,将严重影响院系工作的正常开展。
2. 学历结构与学科背景不协调
辅导员学历结构以硕士学历居多,博士学历偏少。并且近半数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与所在院系专业契合度不高,影响了辅导员对所带学生专业知识方面的指导。虽然另外一部分辅导员与所在院系专业有相契合的专业背景,但是这部分辅导员由于缺乏辅导员职业所依托的相关学科 (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背景,因此也制约了辅导员职业化道路的发展。[2]
3. 师生比例与职称结构不对称
教育部明确要求辅导员与所指导学生的比例为1∶200,而现实当中大多数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远远超过200人,由此也造成辅导员工作难以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也限制了辅导员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而从辅导员的支撑结构来看,辅导员职称评定受“双重身份”的制约,在教学和科研上相比专任教师相对弱化,职称认定较为复杂,并且绩效考核难以量化, 大部分的辅导员以初、中级职称为主,高级职称所占比例较小。因此辅导员职称及职级评定受阻,工作积极性无疑受到影响,也是造成辅导员团队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4. 工作强度与收入水平不对等
辅导员平均每天工作时间比专任教师要长,不仅要管理日常学生工作,还要参与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其他工作,加班加点成为常态。由于目前大部分高校教职工工资水平与绩效等级挂钩,诸多辅导员虽已工作多年,但整体在教学、科研、职称职级、获奖等方面均不占优势,因此工资收入处于较低水平。辅导员工作强度较大而收入却在较低水平,职业发展机会又比较单一,导致人员流动性大,辅导员团队极不稳定。
(二)团队管理制度不完善,难以持续发展
1.培养制度不到位
不同学历结构、专业背景、年龄性别和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辅导员在职业定位、发展诉求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别。高学历辅导员、男性辅导员、专业背景契合高的辅导员对于团队培养制度有着较高的诉求,期望值也更高。应及时对这些辅导员群体加以关注和引导,建立和完善具有个性化培养制度,分层分类有针对性提供相关指导。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的现实困境

下一篇: 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的现实困境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