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政策上国家大力支持中国传统文化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出去,在行为主体上,外译出版企业也十分渴望能够“走出去”,做大、做强自己。但是,从目前的现状分析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外译出版依然存在多方面亟须解决的问题。
1.中国传统文化外译出版物种类较少,外译出版语种过于单一
所谓传统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
化,狭义上主要指汉代武帝推行董仲舒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儒家文化,更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的总和,内涵丰富、外延宽广。因此,我们应努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并将其外译出去。然而,通过实地调查、走访,我们首先发现目前我国的出版市场上能够出版外文版中国传统文化的出版社不是太多,主要有外文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且大多数传统文化类外译出版物主要以外文出版社为主,后两个出版社多以教材出版为主。此外,我们还发现目前的中国传统外译出版物所涉及传统文化的方面比较有限,大多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笼统的介绍与外宣,像《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西、法、英)、《中国传统文化》(中、英对照版)等,并没有分门别类的介绍外译。不过,我们欣喜地看到自上世纪90年代末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直接领导下,专门成立了工作委员会,历经十五年时间完成了《大中华文库》,几乎涵盖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精华,这不得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觉醒的一件盛事。然而,《大中华文库》只是涉及了英、俄、德、西四种外语,这与“一带一路”沿线63个国家,78种官方语言的情况形成极大反差。在78种官方语言中,现代阿拉伯语使用最为广泛,共有14个国家,然而,我们并没有找到阿拉伯语版的中国传统文化介绍书籍。
2.中国传统文化外译出版物的质量良莠不齐,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宣
如前所述,即便是在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外译出版物的种类有限和出版语种单
一的前提下,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外译作品都能够像《大中华文库》那样倾注如此多的人力与物力确保质量,经得起时代检验。有相当一部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外译出版作品受译者自身翻译水平局限,导致作品中出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译或错译,从而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外宣效果,甚至会导致目的国对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偏见,进而影响与我国潜在的经济贸易合作意向。比如,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得到认可,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想感受中医、学习中医。中医走出去的过程中,翻译质量是关键的一步。我们在一本名为《中华传统经典英译》的书中看到了这样描写中国传统中医的例子:Practitioners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track down symptoms by looking, smelling, asking detailed questions and taking the pulse. 当然,我们看到这句话非常自然地就联想到了传统中医的四种诊断方式——“望、闻、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