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医药卫生 » 正文
艺术疗法用于失独老人主观幸福感的概述
 
更新日期:2019-04-28   来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浏览次数:45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主观幸福感的含义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指个体根据某一自设标准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总体评价,包括感觉到积极情绪的出现和消极情绪的消

 
1、主观幸福感的含义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指个体根据某一自设标准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总体评价,包括感觉到积极情绪的出现和消极情绪的消失[1]。一般认为,主观幸福感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基本成分[2]。本文认为,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不仅包括对目前生活状况和情绪情感的感知,对目前生活质量的评价,而且包括对未来生活的展望和是否具有期待。个体主观幸福感具有持续性、变化性,以对过去生活的感知为基础,展望评价未来生活幸福感,为未来发展提供积极的动力。因此,全面综合国内外有关研究,主观幸福感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生存质量评估,即对生活的整体满意度的主观评估;(2)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包括愉快、高兴、意义感等情感体验和悲伤、抑郁、焦虑等情感体验;(3)目前主观幸福感和未来自测幸福度,即对目前生活状态的综合评估和对未来一定时间内生活状态的预测评估[3]。
2、失独老人的概述
关于“失独”的概念目前还没有明确界定,综合多数观点认为,失独老人是指因各种原因失去独生子女并不再生育也不领养孩子的老人。当唯一的孩子由于意外伤亡等原因去世后,生理的局限很难再生育孩子,生活上老无所依,心理上孤独凄凉。
从20世纪70年代末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开始,第一代贯彻执行该政策的公民现步入老年,失独老人现象刚刚显现。根据现有的文献,可以将目前国内对失独老人的研究分为两个方向。第一,有关失独老人养老问题的国家政策上和经济支持上的调查研究,第二,失独老人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成因和影响因素方面的调查研究。
学者通过对失独老人生存及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失独老人的消极心理体验主要包括沮丧感、空虚感、苦闷感、单调感、孤独和寂寞感、无助感、无意义感,且他们在自我认知、情绪体验和社会适应方面都表现出令人担忧的状态[4],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低于平均水平。而提高其目前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途径是丰富老年人的社会生活,通过各种社会支持力量提供陪伴和关怀,提高其主观幸福感。因此,探索适合于老年群体的心理辅导方式,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显得尤为重要。
3、综合艺术疗法用于失独老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近些年,绘画疗法在国内发展迅速,其适用范围和研究领域也逐渐遍布各个年龄阶段。针对老年群体,Jones探究了基于家庭模式的老年人艺术疗法,并收到显著成效[5]。将音乐疗法融入老年人临终关怀中,也有利于处理由于老龄所带来的疾病和即将死亡带来的无力感和绝望心理,平静接受死亡即将到来的事实,正确处理负面情感[6]。老年人精神压力大,可能会造成头痛、噩梦等身体症状,通过艺术疗法的宣泄方式可以减轻悲伤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7],提升主观幸福感。
在开展失独老人的心理辅导中,未见将绘画疗法、音乐疗法与心理情景剧相结合的综合艺术疗法团体辅导实践。由于其知识水平、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单纯的谈话性心理咨询显然不适合失独老人的特点。在解决失独老人社会现状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无论是从经济学、社会学还是政治学角度关注此问题的学者都不可避免的提到了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是失独老人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政策角度方面,有学者认为在对失独家庭进行政策帮扶的研究中提到失独者应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扩大社交网络。在社会学方面,在对失独家庭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不仅要从物质层面和政策层面解决失独老人的困境,同时也要在精神层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艺术疗法用于失独老人主观幸福感的概述

下一篇: 艺术疗法用于失独老人主观幸福感的概述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