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张协状元》故事新解
 
更新日期:2023-10-08   来源:中国图书馆学报   浏览次数:47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张协状元》故事新解摘要:《张协状元》作为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一直深受研究者的关注,研究成果很多,其中有些似乎已成共识,

 

《张协状元》故事新解


摘要:《张协状元》作为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一直深受研究者的关注,研究成果很多,其中有些似乎已成共识,如情节漏洞、主题为婚变、大团圆结局不甚合理等。然而,笔者通过对剧本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分析讨论,却对此产生了一些新的见解。

关键词:《张协状元》    故事新解

                                                          

对《张协状元》故事的理解,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主流观点:1.故事情理不顺处颇多。[①]2.塑造了中国古典戏曲最早的负心男子形象,是婚变戏。[②]3.对旧社会利欲熏心者的丑恶嘴脸,往往有所揭露,但大团圆结局脱离现实。[③]然而,笔者解读《张协状元》,却形成了一些新的见解。概而言之,有三个方面:1.故事表面看虽有不少漏洞,但实际很多漏洞都可以得到合理解释。2.《张协状元》是负心戏,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负心戏或负心故事,它有更深刻的现实意义。3.大团圆结局也许是书会才人的被迫妥协,但在客观效果上并未削弱其悲剧意义。下面,笔者将试图从这三个方面对《张协状元》进行解读。

(一)情节漏洞的合理解释

关于《张协状元》的情节漏洞问题,学界的论述很多。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点:1.为什么张协不接胜花丝鞭?2.为什么贫女会成为王府之女?3.为什么贫女指责张协“接他人丝鞭”?

对于第一个问题,薛瑞兆的《宋金戏剧史稿》认为是张协嫌弃胜花长得不好,肌如“黑王”的缘故。对此,笔者十分赞同,且在文本中找到多处依据。比如在第二十七出丑扮的王德胜对张协说:“念女子生得绝妙,似我样肌如玉”。王德胜因黑而名“黑王”,女儿“似他样肌”,可见也“黑”。又第五十二出,净扮的谭太尉对张协说:“相公女儿,尊官怎地不要?洒观相公女孩儿,生得好!生得好!”这时,张协立刻接上说:“又有一女,生得如何?”可见张协十分在乎相女的相貌。另外,在这出张协的唱词里,还有一句很明显的唱词解释其拒丝鞭的原因,即:“初不道,事恁地。一心自欲荣闾里,一心又欲多殊翠。”可见,张协拒绝胜花,的确是因为其肌黑,不符合张协“欲多殊翠”的心愿。这样,第一个问题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end##

第二个问题,即“贫女为何成为王府之女”也是众多学者所质疑的。其中钱南扬先生曾着力进行过批判,他认为“贫贱的贫女,和富贵的王府是完全对立的两个阶级,怎样会凭空变成王府义女?这都是脱离现实的。”[④]的确,从现实来说,这种转变当然是不可实现的,但戏剧毕竟是戏剧,艺术真实不是绝对的生活真实。而且,相比“雷击蔡伯喈”和“鬼勾王魁命”等此类的鬼神行道来说,此种变化其实更符合艺术真实。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贫女无力反击张协,只有变成富贵的王府之女,才能拥有控诉张协的机会,这,正是当时社会的现实反映。再则此处如此设计,使得贫与富的不同命运形成对比,与整个文章所力求表现的贫富思想也是相一贯的。另外,正如薛瑞兆所说:“虚荣构成了贫女性格的另一个方面”,“正是贫女遭受不幸及再嫁负心人的内在原因。这样的结局符合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脉络,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⑤]也就是说,从人物性格发展来看,此种安排也是符合逻辑的。由此可见,第二个漏洞也有其合理解释。

第三个问题,在婚礼上贫女指责张协:“及第怎接丝鞭取别底?”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认为是《张协状元》的原来情节就是接丝鞭娶别的,改编后为了造成大团圆结局而改为拒鞭,但在这里留下了原文的痕迹。对此,笔者并不赞成。因为,贫女变成王女后就不再是贫女;张协娶的也不是贫女,而是黑王的又一女。也就是说,此时的“贫女”相对于当时的贫女,就是“别底”,是另一个人。因此,贫女这里的质问非但不与故事本身相冲突,相反还更有批判力量,强调了张协最后所娶的仍然不是贫女而是王女。“贫女”是不能成为状元之妻的,这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总之,笔者认为《张协状元》的整个故事情节就是这样的:张协困难之中权宜娶贫女,及第后既不想要贫女而斩贫女,又因为王女肌黑而却丝鞭。被斩的贫女无计可施,只能隐忍:而被“却丝鞭”的王府却极力报复。隐忍的贫女令人同情,于是作者只有让贫女变王女,凭借王府的力量与张协结合,在婚礼上获得申冤控诉的机会。这样的故事安排,怎能说是不合理呢?笔者认为简直是独具匠心。

(二)更深刻的负心戏

“载于《永乐大典》之中的南戏剧目《张协状元》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也是最早的南戏剧本。这个剧本通过张协中状元贪图富贵,负心弃妻的故事塑造了中国古典戏曲中最早的负心男子形象”[⑥]。目前,持此种观点的人很多,钱南扬先生在《戏文概论》中,也将此剧本称为婚变戏。然而,仔细分析这个剧本,我们发现它其实不是一般的负心婚变戏,而是负心婚变故事影响下的一个更深刻的剧本,有很多超越普通婚变戏之外的内容。简言之,有两个方面:

1.负心意识相当强烈。

此处所谓的“负心意识强烈”,是指戏中的当事人都曾多次听过负心故事,对负心现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这一点,在文中可以找到多处证据。首先看贫女,她在第十四出同意与张协结婚时就说:“明日恁地,神前跪拜。神还许妾嫁君时,觅一个圣杯。”第十五出结婚时对神祷祝,又唱道:“神还灵异,赐照杯许妾同连理,若不是匆匆分散无始终。”可见贫女一开始就害怕有被抛弃的一天,因此求神庇护。又第二十出张协离庙上京时,贫女再三提及莫负心事。她说:“君须记那时,在纸炉中血污衣。”又说:“你莫学王魁薄幸种,把下书人打离听。”又说:“只恐我夫荣贵也,嫌奴身畔贫。”“举头三尺有神明。”由此可知,王魁负心等广为流传的负心故事,让贫女在与张协的婚姻中始终很清醒地意识到夫君负心的危险,因此在婚姻结缔之初,就已做好心理准备,甚至还想好了对策。这所谓的对策,在第二十六出小二编唱段取笑贫女时第一次浮出水面:“自从嫁它,奴办至诚,不成它负心。一举登科有姓名,果然负奴绝耗音,万水千山奴也去寻。”而在第三十出得知张协高中后,她又再一次向李大公们宣告她酝酿已久的对策:“那张解元未有信之前,奴家便有此念,还及第,奴竟往京都讨它,看如何?怕它两行真个泪,一片脱空心。恐怕它自去接了别人丝鞭,不然归乡里去。奴家一点气如何!”然后就实施对策,勇敢地踏上了寻夫的路途。然而可惜,在负心人面前,这唯一的策略也失效了。第三十五出贫女上京寻夫,张协果然不认。而贫女也似乎早有预料,她出乎意料的冷静,只责问了张协几句,就马上想到:“目下要归无盘缠,我今宵,更无投奔。”“没盘费,教化归,回乡里。买炷好香祝苍天,愿你亏心,长荣长贵。”结果真的教化归家。甚至第三十九出回家后,宽勉自己说:“自古道:‘花对花,柳对柳。奴家貌既丑,家既贫,如何招得状元?如今谢天谢地,得归故里。只说与公婆道,寻不见张状元便了。”从此不提负心事。有学者认为,贫女隐瞒负心事是因为惭愧。[⑦]而贫女唱词中也确有“惭愧见家乡面”之语句,但笔者认为事情并不如此简单,贫女的隐瞒还因为除此之外别无它法,而她的平静则因为她早有准备。因为,所有的负心故事都告诉她,这种结局是无法抗争的,或者说任何抗争都是无用的,唯有平静地接受,同时期盼着神明的显灵。因此,贫女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甚至被张协斩杀,也只谎称误跌坑中,而不去维护自己的权益。因为现实就是这样,前人的经验已经使她变得清醒而淡漠。她的悲剧,已在太多前人的身上上演过,她不是第一个受害者,也绝非最后一个。因此悲哀变得普遍了,也就不那么悲哀了。这,其实正是贫女的悲哀,更是当时社会的悲哀。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当时下层妇女的生存困境。

负心意识的强烈,在张协一面,则表现为他自结婚之日起就是有预谋的,负心是一种自觉的、有意的行为。理由也很明显。首先看第十六出结婚时张协的唱词:“荣辱算来是前生定,只得守己。儒冠未必将人误,我直恁的,误我百年亏。原得一跃过龙门,荣归故里。”可见其与贫女结婚时更多的是一种委曲求全,而不是喜悦。娶贫女只是一时权宜之计,为待过龙门,荣归故里。这种意图,在第二十出贫女为其筹上京路费而晚归时,进一步表露无遗:“自家不因祸灾,谁肯近傍你每。正是:情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是的,事急相随,事后相离。因此他想方设法离开,且在第二十四出一离开古庙,就高唱道:“娶她贫女是不得已”“幸然脱此处”,又说:“家贫不是贫,路贫愁杀人。遭逢毒害手,去住不由身。寻思雪中路,无眠扣庙门。得它贫女顾,不免议姻亲。宿食图温饱,诗书暂溺沦。重登京阕路,盘费几辛勤。到得龙城里,身心一处新。钓鳌施大手,敢助圣明君。”简直厚颜无耻之极。与其他负心郎相比,更添一层可鄙之处。因为其他人负心只是因为禁不住富贵的诱惑,而他负心却是事先就欲设好的计谋,将婚姻作为帮助自己度过难关的一种手段。他利用了贫女,却毫无一点自责之意。即使日后斩杀贫女,甚至在婚礼上被贫女揭穿真实面目,也仍然镇定自若,毫无悔意。这,正是张协不同于一般负心郎之处。也许,正是王魁等的故事给了他启示,让他知道暂时依靠婚姻关系是为自己谋求衣食、摆脱困境的好办法,而一旦目的达成,负心抛妻也不会带来太多的麻烦,因为所谓的神灵终究是不存在的,一旦自己身居高位,即使负心,下层的妻子也拿他没奈何。

总之,不论是贫女还是张协,在整个负心故事中都具有十分自觉的负心意识,这是此本负心戏与众不同之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社会,负心郎和负心故事是很常见的。虽然它们本不正常,但不正常的现象在当时社会成为正常,由此更可见出当时社会的不正常。

2.贫富意识十分明显

在《张协状元》中,女主角没有名字,就叫“贫女”。这种安排,是无心为之还是有心设计?笔者认为是有心设计,它表明了作者的一个意图,即强调贫与富的天然界限,强调当时人贫富观念的强烈,同时也强调两种人遭遇的天壤之别。这一点,我们从文本中可以发现。在文本中,“贫”、“富”、“钱”等字眼出现的频率很高,特别是在婚姻问题上,贫富问题更是被一再强调。试举几例分析:

1.  第十出贫女初遇张协,就道:“奴家世,本富贵,只因水火家不易。

2.  第十二出小二送食:(丑)贫女姐,这贫哥那里住?(旦)小二哥,莫恁地说。……(丑)这贫哥是谁?(旦)小二哥,它是好人,莫要伤触它。(丑)你叫做贫女,他叫做贫哥。(旦)它是秀才……(丑)教你来与我做老婆。(旦唾)打脊!不晓事底呆子,来伤触人。打个贫胎。

3.  第二十一出胜花议婚事:(后)……况兼奴家是豪贵,若非高甲,怎生攀羡!……(合)出得几多钱,招捉那状元为姻眷。

……

由此可知,不论是贫女和张协,还是贫女和小二,张协和胜花,在思量能不能成姻眷的问题上,贫富都是最先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婚姻关系上,金钱被强调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实,不仅婚姻关系如此,在此剧本的其他人物关系上,金钱也是被一再强调的,甚至可以说,在此中的每个人物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浓烈的贫富意识。贫女、李大公一家、张协和胜花一家,不论是富人还是穷人,谁都盼富贵,惧贫穷。为了摆脱贫穷,有人拦路抢劫,有人放债索利,有人希望随夫贵,有人试图借妻荣。总之一句话,物质的欲望、贫富的观念,成为当时人的主宰。

另外,在这部剧本中,不仅人物言语常提到贫富,就是整个剧本结构,拆开来看,也无一出不离个“钱”字。贫女困守古庙,叹其贫困无钱;张协圆梦,被圆梦先生索钱;张协辞亲,其母交待“有人少我课钱,你千万与娘下状论”,还是钱;李大公提携贫女,送物,(物也是钱);张协行路被强人拦抢,为的是抢钱;张协古庙避难,因的是无钱;胜花自叙,叙的是其富贵,有钱……就连插科打诨的段子,也有宋杂剧的“赖房钱”。总而言之,细细思量,整个剧本似乎终归离不开个“钱”字。整个故事因“钱”而起,又围绕着“钱”而展开。“钱”,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掌控着所有人的命运。这,就是整个故事的实质,也是当时社会的本质特征。由此可见,这部戏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负心戏,而是一部十分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物欲横流现实的社会现实剧。这一点,也是此部戏剧超越一般负心戏之处。

三.大团圆结局的另类理解

对于这部戏的大团圆结局,很多学者都持不满意见,认为它削弱了批判性,无法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薛瑞兆说:“它不同于时代稍前的两种题材类似的戏文作品《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这两种戏文作品都较为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表现出一定的批判现实的进步倾向。”[⑧]换句话说,也就是此剧没有批判现实的进步倾向。孙崇涛也说:“大团圆结局,调和了贫富、贵贱间的矛盾、冲突,颂扬的是才子佳人‘一段姻缘冠古今’,在原属悲剧性质的戏剧故事上,套上了理想的光圈。”[⑨]对此,笔者的看法恰恰相反。在笔者看来,团圆结局的设计不是为了掩盖现实,而是为了揭露现实,并且也确实对现实进行了更深刻地揭露。理由有三点:(一)这种安排揭示了当时负心现象的普遍和下层妇女的悲哀。因为正是负心现象的普遍,使得人们不再相信鬼神的力量,而贫女也不愿再做无用的控诉。这时,为了让贫女的遭遇得到控诉,只有让她改变身份,拥有控诉的权力和机会。而这个机会就是变成富贵的王府义女 。由此可见,在现实世界中,人们面对负心悲剧是无能为力的,而贫女的命运也注定是悲惨的。因为贫女不可能变成王女,所以其冤屈永远得不到伸张。这,就是最真实的社会现实,最惨烈的社会悲剧。(二)贫女被弃,而变成富贵的王女后却拥有圆满的结局,这种贫富命运的强烈对比,更为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性。(三)贫女之所以只有变成富女才能拥有美好的结局,是由当时社会的物质性决定的,是当时物质权力强大、人被物质主宰的命运的反映,对于揭露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批判意义。这一点,孙崇涛在《南戏论丛》中也持同样观点。他说:“两宋温州新兴工商业经济的迅猛发展、繁荣和讲求‘功利’的南宋‘永嘉学派’的声势日壮,都使务实和富于进取精神的市民阶层意识日渐抬头。这种意识表现在文学艺术创造中的追求,便是对臆造虚幻世界的不满足,而把注意力更多地转向了对现实人生的探索;它希望看到的并不再是神人或人鬼同一的乌托邦,而是切合世俗人情的眼前世界。它在戏文编撰中的一点反映,就是变原来弱者受害、神鬼复仇的悲剧结构,为希望可能实现的大团圆结局。然而,实际生活并不提供此类贫富通融、贵贱苟合式的婚姻的真实依据。……于是就有了《张协状元》中那种让贫女变成太尉之女与张协破镜重圆的镜花水月式的结局构想。”笔者觉得此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把这种结局的设置看作是作者有意而为甚至是市民意识的抬头,则似乎高估了作为戏剧创造者的民间艺人的艺术自觉性。应该说,艺人在设置结局时可能的确是一种对当时现实和团圆愿望的妥协,但在客观效果上,却带来了孙崇涛学者所论述的这些效果。

总之,笔者认为《张协状元》这部戏不论是情节设计还是结局设计,都有其独到之处,对于我们研究南戏的艺术价值及南宋的社会现实,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姚民治/《略论中国戏曲文学中的负心男子形象》[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第3期

2.邓芝秋/《张协状元好评如潮——写在永嘉昆剧团赴台湾演出之际》[M]/《戏文》/2001年第1期

3.张烈/《昆剧〈张协状元〉编剧随想》[J]/《戏文》/2001年第3期.

4.薛瑞兆/《宋金戏剧史稿》[M]/三联书店出版/2005年3月第1版

5.钱南扬校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M]/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10月第1版

6.孙崇涛/《南戏论丛》[M]/中华书局/2002年第1版

7.胡明伟/《中国早期戏剧观念研究》[M]/ 2005年第1版



[①]  张烈:《昆剧〈张协状元〉编剧随想》,《戏文》,2001年3期

[②]  姚民治:《略论中国戏曲文学中的负心男子形象》,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期

[③]  薛瑞兆:《宋金戏剧史稿》,三联书店,2005年

[④]  钱南扬校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前言》,中华书局,1979年

[⑤]  薛瑞兆:《宋金戏剧史稿》,三联书店,2005年

[⑥]  姚民治:《略论中国戏曲文学中的负心男子形象》,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期

[⑦]  薛瑞兆:《宋金戏剧史稿》,三联书店出版,2005年

[⑧]  薛瑞兆:《宋金戏剧史稿》,三联书店,2005年

[⑨]  孙崇涛:《南戏论丛》,中华书局,2002年

 

上一篇: 《张协状元》故事新解

下一篇: 《张协状元》故事新解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