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哲学 » 正文
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更新日期:2019-05-07   来源:读书   浏览次数:37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在《乡土中国》一书首章乡土本色中,费孝通就开门见山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作者简介〕张功力(1992年),男,汉族

 
在《乡土中国》一书首章“乡土本色”中,费孝通就开门见山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作者简介〕张功力(1992年— ),男,汉族,湖北保康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文化史研究。
电话:13167595980;邮箱:1109023881@qq.com;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土城西路197号(邮编:100191)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第1页。],由此定下了本书的核心基调,以后各篇章内容,无不是以此论断作为依据进行论述的。关于这句话,它应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第一,虽则中国社会中的各个阶级无一例外都剥离于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在骨子里透露着本初的乡土气息,因而他们在自身行为方式和社会习惯等诸多方面不可避免的残存着不少乡土社会的痕迹,尽管他们自己是不愿意承认的这一点的,因为毫无疑问,“土气”是一个十足的贬义词。因此,要理解和研究这些阶级身上所反映出来的“中国性”,就必须从这一根源出发,从根上去研究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即:中国乡土社会。第二,现在乡土性只局限于社会最基层,换句话说,社会中的不同阶层,诸如地主、知识分子、工人、资本家等,他们固然是从传统的乡土社会中分离出去的,但是,在离开乡土社会后的长期社会生活发展中,他们的生活、生产环境已经与传统的乡土社会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城里人对乡下人呼之以“乡巴佬”的称谓了,因为他们对乡土社会已经完全失去了认同感了。
虽说“土气”似乎带有几分藐视抑或是歧视的意味,但作者却觉得这两个字用的是恰如好处,因为这个词道出了中国人的农业本性——“土”原本含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种地为生,段段是离不开土的,土地更是乡下人赖以生存的最原始的、也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来源,说得更直白一些,没了“土”,他们就没了性命,也就更无谈其他了。作者举例说:“远在西伯里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种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第2页。]因为农业的固定性,乡下人生于斯长于斯,整日与土打交道,睁眼闭眼都闻着泥土的气息,才有了“土气”一说。“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同上书,第3页。],因此在作者看来,“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同上书,第5页。],在传统乡土社会里生活的人们的生产生活界限受到地域空间较为严格的约束。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下一篇: 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