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意象’一词原系表述所指(意)与能指(象)关系的一对范畴,如‘立象尽意’(《易传·系辞上》)、‘得意忘象’(王弼:《周易例略·明象》)之类。而在今天,‘意象’一词基本上成为西文‘image’或‘imagery’的对等诗学术语”。[ 张沛.隐喻的生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2]在赵健秀的《甘加丁之路》中,我们可以看到,陈查理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银幕的形象,更是具有高度符号化的意义,代表着一种文化象征,因此,我们把“陈查理”称为一个意象。小说的第一部“创世”,叙述者为第一代移民关龙曼,他本是中国广东的一名粤剧演员,后移民美国,以在好莱坞出演末流角色为生。他一生中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好莱坞历史上第一位扮演陈查理这个形象的华人,但是他的这个梦想始终没有实现。关龙曼在这部分里讲述了自己扮演陈查理四儿子以及他和陈查理扮演者之间的故事。
如果要追溯陈查理形象的来源,除了将他塑造成小说人物的厄尔·德尔·毕格斯之外,其实是有原型存在的。这位真实的人物名字叫做郑平。他是檀香山的一名警察,年轻的时候在檀香山一个富有的白人家庭里做仆人,当了侦探后,他才开始从檀香山走向世界。他目睹了华人同胞的困窘与痛苦。从许多方面来说,他的人生是亚裔美国人集体经验的缩影,是美国华人的历史。而这位侦探到了二十世纪小说家毕格斯的笔下,才真正开始了他声名大振的旅程。从他出场时那句蹩脚的英文:“犯罪现场邻里无刀子”开始,这位穿着白西装、戴着巴拿马草帽、走路晃晃悠悠的肥胖的中国侦探,正式进入了美国,并迅速家喻户晓。陈查理是个文化混杂的产物,他并非典型的中国人,却满足了美国人眼中对“中国佬”的期待。在毕格斯的笔下,《没有钥匙的房子》《中国鹦鹉》等陈查理小说,成为了当时美国的畅销小说,正是这个被虚构出来的陈查理,在美国文化中成为了代表东方形象的完美载体。而从小说到电影,陈查理也慢慢走进了好莱坞,不过正如《甘加丁之路》中所描绘的那样,“他们会找白人妇女扮演华人侦探也不会找华人主演。他们找华人妇女演华人男子也不会找华人男子演华人男子!他们会找华人同性恋做明星也不会找华人男子!”[ 赵健秀.甘加丁之路[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40]在美国当时的环境下,华人的地位还是十分低下,对于“陈查理”这个大受欢迎的形象,还是会由白人男子来进行演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