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高校心理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表现
 
更新日期:2019-05-16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浏览次数:18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将职业倦怠一词引入心理学领域的是美国精神分析学家Freudenberger,1974年他提出职业倦怠就是指在助人行业中,个体持续付出的情况下,由于外界要求超

 
将职业倦怠一词引入心理学领域的是美国精神分析学家Freuden berger,1974年他提出职业倦怠就是指“在助人行业中,个体持续付出的情况下,由于外界要求超出个人应对能力范围而出现情绪、行为的耗尽感”[5]。早期的定义多认为职业倦怠多发于服务行业,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到了90年代,职业倦怠的概念不断被修正扩大,从服务行业逐渐扩展到教育业、技术业和培训业(如教师、军人等),并迅速从美国传入欧洲乃至亚洲国家。在我国直到20世纪末才有学者关注这一现象。沈瀚认为,职业倦怠是发生在助人行业中,个体面对工作中的压力和困难而无法有效应对产生的身心疲惫状态。北师大许燕教授对职业倦怠的定义侧重于感受,认为是一种在工作重压之下身心俱疲、厌弃工作的感受,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也称之为心理枯竭,主要表现为疲乏、冷漠与丧失成熟感[6]。
目前最为理论界所认同的是1986年Maslach等提出的职业枯竭的三维模型,情感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是模型的三个核心成分[7]。该模型被认为具有跨文化、跨行业的适用性。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高校心理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如下:
(1)情感衰竭,已有研究表明,心理咨询工作需要积极关注、共情、热情真诚,需要深度投入到来访学生的喜怒哀乐,体会他们的世界,因此高校心理教师职业枯竭最主要表现在情感衰竭。表现为对咨询工作失去热情,不愿意上课,烦躁易怒,悲观与无助感。身体方面可能表现为焦虑紧张,失眠,疲乏,精力减退等不适症状。
(2)人格解体:对工作投入不足,对工作对象和环境倾向于冷漠、不满。在咨询过程中不够礼貌,说教增多,很难与来访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8],咨询效果降低,尤其对于多次来访的学生缺乏耐心、敷衍咨询。对周围同事或家人缺乏热情,刻意保持距离,不想上班,对外界事物提不起兴趣,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高校心理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表现

下一篇: 高校心理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表现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