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兴趣”是什么?词典上的解释是:“兴趣”是指“喜好的情绪”。可见兴趣是一种情绪状态。当一个人从某件事上获得了成就感、荣誉感、尊严感等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就会对这件事产生好感,继而产生浓浓的兴趣,一直在盼着、望着、想着、念着它的到来。读师范的时候,我最盼望的是每周一次(连着的两节课)的美术课。为什么会盼望呢?因为美术老师每次课上都会表扬十来位同学,从上一次作业中挑出十来幅作品,课伊始把这些作品一张一张展示给大家看,并进行点评。我常常就是这十来位同学当中的一位。老师的展示让人兴奋不已,于是就盼着美术老师来上课。诚然,让每一位学生每一堂课都受到表扬和激励我们会照顾不过来,就像上面讲的受到表扬的学生也只是十来位同学,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受到表扬,每个学生都受到表扬也就失去了表扬的意义。但至少可以明确这样的方向,那就是别让学生在我教的学科上栽了跟斗,或者在隐性地难受着、伤害着、痛苦着。若不能做到这些,那就我们失去了一位最好的“老师”,我们的工作就会事倍功半。
2.兴趣要有诱人的目标在前面招手。
叶圣陶先生说:“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未做之先总有一种需求,这就是目的;以为目的达不到,便是非常缺憾;唯有朝着目的做去,觉得越来越接近目的了,兴趣也就自然来了;这样越做越有兴趣,结果便是成功。”特级教师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不在技法指导上做文章,而是用“发表”这一诱人的目标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发表”有难度,他就把“发表”分解成容易达成的小目标:省级不行就在班刊上发表;整篇不行,就发片断;横向比较不行,就改为只要有进步、有亮点,也可以发表。他还动用各种激励、奖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了写作兴趣就有了一切,各种技法就由“兴趣”这位老师代我们去做了,教师只要做好作后的点评工作就大功告成了。抓住了“兴趣”,就抓住了关键点,其他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反之没有目标引路,老是写不出什么明堂,老是看不到希望,教师再多的指导也是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