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雪山上的红牡丹——康巴藏戏
 
更新日期:2023-10-08   来源:上海戏剧   浏览次数:26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雪山上的红牡丹康巴藏戏【摘要】藏戏是一种凝集着藏民族文化各个层面社会信息的戏剧艺术,具有高度综合性。她既在一定程度上印证

 

         雪山上的红牡丹——康巴藏戏


【摘要】藏戏是一种凝集着藏民族文化各个层面社会信息的戏剧艺术,具有高度综合性。她既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历史的年轮,又在广阔的范围内反映出了这个民族的世俗风尚;藏戏历史悠久,艺术形态成熟而独特,剧种繁多,流派纷呈,其形式和风格带有强烈鲜明的藏民族特点和浓郁突出的雪域神奇色彩。她在琳琅满目的中外民族戏剧艺苑里独树一帜,显示了藏族文化特有的光辉。这篇文章仅以藏戏中的康巴藏戏做了一些介绍说明。

【关键词】形成 ;特色;种类;流派;保护

康区,藏语称为khams,是藏族三大方言区之一,也是藏族传统的三大地理区之一。康区处于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系的高山峡谷区,东西方向既是西藏高原向川西平原的过渡地带,同时也处在藏汉过渡地带,是一个十分独特的文化地理单元。自1939年西康建省后,西康省所辖范围遂有“康”和“西康”之称。解放后,西康撤省并入四川省,在原西康省所辖范围成立甘孜藏族自治州,但人们仍多用“康巴”和“康区”称之,又因划分下来的“小康区”是原康区的主体和典型部分,所以现在提到的“康区”就指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所辖范围。在四川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约占四川的三分之一。

一、康巴藏戏的形成

随着近年来对藏戏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藏戏的艺术源头可以追溯到青藏高原的旧石器时代。从那时起,藏戏便和西藏的原始人一起开始了自己的历史,在8世纪初形成白面具藏戏,14、15世纪成熟成型于蓝面具藏戏。这种以民族歌舞、民间说唱形式来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在17世纪随着藏文化的鼎盛而达致繁荣昌盛,成为中国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和象征。在公元1650年,五世达赖委派仰恩活佛去康巴地区的巴塘主持建造康宁寺时,把从拉萨三大寺在康巴会演江嘎尔藏戏的喇嘛组织起来,成立了“降钾热剧团”,当时西藏的蓝面具藏戏便这样开始进入了康巴地区。因康巴地区的理塘县是七世和十世达赖的故乡,那里的喇嘛很多,也促进了藏戏在康巴的理、巴地区的繁盛。传入的藏戏虽然演的是传统的西藏“八大藏戏”,但经过当地人的不断排演编制演出中加入了所谓的康巴豪情和多情的音乐、舞蹈及说唱等民间艺术的因素,已经形成了有别于西藏藏戏风格的康巴特色。康巴藏戏对西藏藏戏的艺术形式,也作了丰富发展和改革创新。现已经形成甘孜州藏族独创剧种德格藏戏,由安多藏戏传播并发展起来的色达藏戏和从西藏藏戏传播和发展起来的康巴藏戏(理塘藏戏,巴塘藏戏、康定木雅藏戏,道孚藏戏、甘孜藏戏共5个流派)3大类。各个流派又因为地域环境,人文风情等诸多因素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end##

二、 康巴藏戏与西藏藏戏的区别

从西藏传入,并发展成为有几大不同流派的康巴藏戏,在继承和发展中吸收了藏族古往今来各种各样的表演艺术,加上独特的康巴风格来综合、提炼,形成了和西藏藏戏不一样的藏戏剧种。

唱在所有的藏戏中所占的成分很大,因为民间说唱脚本许多都是以藏族的诗句形式写成,在讲说故事时也把人物语言以唱的形式表达,但是西藏藏戏用拉萨语唱而康巴藏戏是用康巴地区口语唱;舞蹈也在藏戏中占很大一部分。载歌载舞是藏戏的一个明显特色。西藏的藏戏舞蹈与民间舞蹈相反,四肢放得开,动作大,多数模仿劳动,生活和动物动作而来。但康巴的藏戏在继承了西藏藏戏的舞蹈特色外加上了巴塘的“弦子”,甘孜的踢踏舞、锅庄等元素,所以也有别于西藏藏戏;藏戏在历史上多伴随节庆、庙会、集市、募捐等大型的民俗活动,演出一般在集市、乡村等广场,但康巴藏戏在继承西藏藏戏的广场表演方式后又根据当地需要使用舞台演出(解放前),现在一般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广场或舞台演出方式;在道具上,西藏藏戏从化妆和面具上显示角色的身分和性格,如蓝面具戏,已经形成各式各样的面具艺术,但康巴藏戏除序幕舞和动物舞外,只装饰不戴面具;康区德格县是藏族传奇英雄格萨尔的故乡,所以康巴藏戏不仅以西藏藏戏的八大藏戏为主要演出蓝本,还有其独特的传统剧目,如《格萨尔》、《根秋国王》、《夏志恩》(即青颈的故事)等康巴地区自己的民间故事;西藏藏戏表演结束时,演员向观众祝福后,有时还有歌舞或接受观众捐赠的内容,但康巴藏戏结束祝福后,有时则把舞形变成纳布嘎钦(一种阴阳图形)表示演出已经结束;在音乐上康巴藏戏也加入了长号,唢呐等与其它藏戏不同的伴奏乐器。虽然康巴藏戏有别与西藏和其它的藏戏剧种但必定是从西藏传来的,所以剧本均由“顿”( 是未入正戏前的开场白,是演出的序幕,其内容一般都是向神佛祈祷,向观众祝福,有时还介绍一下正戏的内容) ;“雄” (是正戏,是藏戏里的主要内容,根据戏的不同而有不同内容和情节,长的场面多有唱几天的); 和“扎西”( 是演戏结束的祝福)三个部分组成;对传统性的八大藏戏称呼上,西藏和康巴也都统叫“阿姐拉姆”。

三、康巴藏戏的流派

康区藏戏主要分布在巴塘、理塘、康定、道孚、甘孜等地。现已经形成甘孜州藏族独创剧种德格藏戏,由安多藏戏传播并发展起来的色达藏戏和从西藏藏戏传播和发展起来的康巴藏戏(理塘藏戏,巴塘藏戏、康定木雅藏戏、道孚藏戏、甘孜藏戏)。

德格藏戏为当地的独创剧种,产生于公元17世纪中叶,是由寺院的“羌姆”(寺庙乐)与当地的土风舞、俚曲相结合而成。流传于康区的德格和西藏昌都的江达县一带。每年的藏历7月演出;色达藏戏是1948年,色达夺珠寺活佛日洛率20多名僧侣赴甘肃拉卜椤寺学习安多藏戏,并对安多藏戏的剧目进行改编,这批藏戏在1949年1月演出后,便于每年的藏历1月演出,并逐渐自成风格。

康巴藏戏起源于西藏,分“白面具”剧种和“蓝面具”剧种。白面具剧种中又有宾顿巴、扎西雪巴、尼木巴等三大流派;蓝面具剧种中又有香巴、迥巴、江嘎尔、觉木隆等四大流派。西藏藏戏经僧人传入康区并加以改造,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本地特色的康巴藏戏。康巴藏戏中又有以下几个流派:

(一)巴塘藏戏

巴塘藏戏源于西藏蓝面具剧种中的江嘎尔派,1659传入康区,现在的巴塘藏戏,把西藏藏戏一鼓一钹的伴奏,发展成了有寺庙祭祀乐器法号、颈骨号、海螺、云锣等和民间乐器笛子等多种打击乐与管乐相协调的乐队编制,而已将主奏乐器的鼓钹打法也发展出多种成套的不同曲牌和打奏格式。

(二)理塘藏戏

理塘藏戏源于西藏蓝面具剧种中的觉木隆派,它是20世纪40年代在理塘寺住持香根喇嘛的扶持下,由班禅九世的卫队人员当戏师的理塘寺戏班和师承于西藏觉木隆派藏戏的达彰寺戏班合并组建发展起来,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冷珠阿昂编创了有较高水平的新剧目《舍岭国王他巴顿顿》。

(三)巴塘藏戏和道孚藏戏

甘孜藏戏源于西藏蓝面具剧种中的迥巴派,于1780年传入。现在的甘孜藏戏在演出中作了很多变化,在中间部分插人了甘孜当地的大型民间歌舞“酒歌”,在正戏最后一场,加入了锅庄、踢踏、弦子等民间歌舞,还有爬高竿等杂耍和雄壮的牦牛舞(与西藏的很不相同,更接近于跳神的风格韵致)、灵活翻滚的雪狮舞等表演常常出现。

道孚藏戏源于西藏蓝面具剧种中的江嘎尔派,1734传入后又吸收了巴塘藏戏的部分特点,它与传统的西藏唱腔已经截然不同,有些甚至变形。

(四)木雅藏戏

木雅藏戏源于西藏蓝面具剧种中的江嘎尔派,20世纪以前,西藏白、蓝面具两种藏戏早就传到了康定县木雅地区,因为在1904年木雅居里寺一世活佛格桑云登在位时,居里寺已有藏戏班子,规定藏历正月十六日演白面具藏戏和蓝面具藏戏江嘎尔戏班的开场仪式戏。然后在十七日、十八日演出许多正戏,它们均是西藏藏戏的传统剧目。格桑云登去道孚县惠远寺会见新任堪布昂旺洛桑,向这位对恢复、创造、发展巴塘降呷冉藏戏有杰出贡献的请教、学习中,也带回了巴塘已有所发展的降呷冉藏戏唱腔方法,然后运用木雅语和木雅山歌音调,创编二十多套唱腔。自此时起,木雅居里藏戏,虽有巴塘降呷冉派的一些特点,但经格桑云登发展,大量融入本地民间歌舞,已形成不同于其他藏戏的特有风格。

四、康巴藏戏的传承

康巴地区在历史上是民族迁移流动,多种文化交汇融合的走廊地带。民族关系和文化的错综复杂,造成了民族支系众多并保留大量古老而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是我国民族原生形态保留最好,历史积淀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诸如藏戏等古老的艺术形态面临许多生存上的问题:一些技艺高超的老艺人去世而造成的表演“绝活”的失传,一些“原汁原味”有研究价值的音像资料也没有及时保留下来;在通俗音乐泛滥的城市里,人们不再喜欢拖沓冗长的艺术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不有人进行收集、整理并发展,康巴藏戏就将失去她应有的光彩。
    康巴藏戏的自身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她是藏戏系统中八、九个剧种中的一种地方藏戏,在当地的传承中又形成了更细的几个流派。所以并不为许多其它地区的人们所认识;康巴藏戏用的语言是康定土语,但在甘孜州内有许多种地方方言存在,小到相邻村与村之间的语言也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在大面积使用普通话的今天,语言的障碍比以往任何时候显得更严重;藏戏的演员往往从小就开始经过长期艰苦的训练培养,才能使其具备唱、诵、说、做各种基本功,但这样的高投入下演出市场经济效益却异常的低下,这也使许多优秀的藏戏演员转行,以谋求较高的收入,造成了藏戏表演人才的大量流失;藏戏表演对舞台、道具、服装的要求也较高,常常造成收入低于演出成本的状况。该用铁皮包的手镯,现在经常只能使用硬纸壳代替,弓箭也是一根木棒,道具的不逼真,直接影响了演出效果;在时间上,传统的藏剧一出戏演一天也演不完,这也与现代都市生活不相为谋,使这一文化自己远离大众等情况都日趋明显。
     目前,藏戏的传承问题虽已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但在研究康巴藏戏时,才发现几乎找不到全面的资料和音响。地方藏戏如何继承和研究的问题,不能再掉以轻心了。我们作为甘孜州唯一的一所高校教师,在了解到当地许多古老的文化艺术在渐渐消失时,深感自己不仅要把专业的音乐知识、技巧送进这片土地,还应该把现有的民间音乐、舞蹈、戏剧等等搜集、整理并运用数码技术、光盘等现代手段加以保存并研究现有的文字、音像、图片和实物资料,在论文等科研上让她为更多人知晓和关注;从各艺术学院出来献身民族地区的学子们也应该多借鉴现代舞台技术,包括舞台艺术等,把藏戏从过去单一的广场戏发展成为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而不仅仅是以前一鼓一钹等几种打击乐器伴奏下的清唱或大段唱白;然后发展藏戏关键是要创作出能与藏戏传统剧目相媲美的现代精品,而其中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就是在唱腔上下功夫。因此,优秀的藏戏艺人在改进唱腔,调整过长的结构,培养优秀年轻演员上都成为当务之急的事。 
    真的不希望看见藏民族在情歌故乡——康巴地区继承发扬的新剧种——康巴藏戏被当作一块化石封存、保护起来。希望她作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能够为更多人所认知,熟知,并能透过康巴藏戏反映这条彝藏走廊上的历史,对研究康巴地区民俗、宗教历史文化及语言科学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特殊价值。

【参考文献】

[1]林俊华.康巴历史与文化[M].四川成都:天地出版社,

[2]刘志群.藏戏与藏俗[M].西藏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河北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上一篇: 雪山上的红牡丹——康巴藏戏

下一篇: 雪山上的红牡丹——康巴藏戏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