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校企协同背景下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更新日期:2019-05-22   来源:黑龙江高教研究   浏览次数:18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工匠精神是一种专精到近乎偏执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只有在校企协同环境下才培养出来,因为学生只有在具有真实的生产经营、职业规范和竞争氛围的环境中才

 
工匠精神是一种专精到近乎偏执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只有在校企协同环境下才培养出来,因为学生只有在具有真实的生产经营、职业规范和竞争氛围的环境中才能培养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针对校企协同背景下如何培育工匠精神,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和整理,结合学生的实际要求,从校企协同背景下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校园文化三个方面找出学生对培育工匠精神诉求。
首先校企协同背景下课程体系方面,这部分的问卷,针对“学校课程+企业课程”模式来培养工匠精神,把学校的通识课程融入企业课程来潜移默化工匠精神、通过校企合作开发企业课程培养高职生工匠精神等两个方面展开了调研。在这部分的调查当中,82.28%的学生认为大学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业指导课程》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课程是有必要的。46.12%的学生认为并没有真正开展与“工匠精神”相关的通识课程,并且关于职业精神的课程也较少。48.5%的学生认为没有专门针对职业精神或工匠精神方面开设的基础课程和没有弘扬工匠精神的校本教材。66.7%的学生认为没有校企合作开发企业课程。通识课程的缺乏、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量少,导致了高职学生没有完全认识工匠精神的相关理论,阻碍了学生在校企协同的环境下培育工匠精神。
其次校企协同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工匠精神生长于企业,却萌芽于实践教育,因此校企协同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教师和学生等多层面进行了问卷调查,67.3%的高职学院的教师认为校企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两张皮的现象。35.1%的教师认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难以和实践相结合,没有针对高职学生某一职业的特点进行专业性、实践性的教学。43.9%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和相关企业通过实践活动系统培养工匠精神,仅仅通过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对学生工匠精神提高效果不太明显。51.3%学生认为实训课没有严格按照企业操作规范和质量标准培育学生工匠精神。高职生在对学院培养工匠精神的途径的选择中,希望更多“提供见习、实习、实训的机会”。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校企协同背景下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下一篇: 校企协同背景下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