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9年,第一张报纸在德国诞生。400多年来,传统报刊作为传播思想文化的主要载体,长期占据新闻出版的重要地位,在传播先进文化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许多报刊还以其精美的装帧、插图艺术,成为公认的艺术品,被广泛陈列、永久收藏。
然而,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迅猛发展,数据传输和数字显示技术的突破,给传播形态、传播格局带来深刻的变革。借助新的传播渠道,新闻信息改头换面,以崭新的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受到广泛欢迎,电脑和手机已经成为大众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2018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手机网民有7.88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高达98.3%。[2]
传统报刊与新媒体相比,囿于制作周期较长,传播效率低下,外出携带不便,修改复制困难等先天不足,出版发行受到较大冲击。据统计,2015年,全国共出版期刊28.8亿册,同比下降7.0%;报纸430.1亿份,下降7.3%。2016年,全国共出版期刊26.97亿册,同比下降6.29%;报纸390.07亿份,下降9.31%。不断萎缩,少数报刊已经面临生存危机,报业减版、停刊消息不断传出,中国青年报2017年放弃周末纸质报纸。[3]九江晨报、东方早报、时代商报、河南青年报、京华时报等诸多报纸出现停刊 。
面对传播方式巨变,读者大量流失的严峻形势,传统报刊不能视而不见、无所作为,必须转变思路、深化改革,探寻适合长远发展的新道路。实践证明,顺应时代潮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媒体融合步伐,借助新媒体技术实现传统报刊转型发展是必由之路。
2.传统报刊转型融合的探索
传统报刊与新媒体融合,在业界已经达成共识,许多报刊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最初是将完成的报刊经过扫描提供给其它公司,以图片方式对外发布,读者看到的效果与出版的纸质报刊基本一致。随后,部分报刊将电子版提供给网站对外发布,实现了真正的数字化,即报刊的网络版。再后来,部分报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直接通过网站发布作品和信息,实现网上实时发布。目前,一些先进的报刊不仅有自己的网站,而且建立微信、微博、客户端和公众号,利用最流行、最普及、最方便的移动终端,实现覆盖范围最大化,阅读方式便利化,传播速度极速化,信息容量海量化。通过主动推送和互动交流,吸引更多的读者和观众,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些中外报刊,起步早、走得快,在媒体融合上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以美国《纽约时报》为例,早在2006年就研制了自己的时报阅读器,开发了移动信息接收设备,让读者随时随地可以看到提供的信息。[5]2014年5月,《纽约时报》发布的创新报告(New York Times Innovation Report 2014),提出:以“生产世界上最好的新闻”为核心使命,加快“从一份生产丰富、有吸引力的数字内容的报纸”到“一个同时出版丰富、有吸引力报纸的数字公司”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