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一个年轻有活力且独特的一个城市岛国。它原是柔佛管辖下的一个小渔村,英国人莱佛士1819年登陆后,将其开辟为自由港,后经历了长时间的英国殖民统治。1965年8月脱离马来西亚,成立新加坡共和国。在地理上,新加坡处于东南亚的中心,外加天然良港,因而吸纳了大量人口到来,主要包括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在这些种族中,以华人人口数量居多,占新加坡总人口比例高达百分之七十几。这些华人主要来自于中国福建、广东、海南等省市,因此当地华人最初使用的主要是闽语、粤语、潮州话、客家话等汉语方言。然而,1965年,随着新加坡的建国,政府出于国家整合、经济发展和各族团结友好发展的需要,政府制定了四大官方语言政策和双语教育政策,开展“讲华语运动”,汉语方言也就逐渐消失于新加坡的历史舞台。
在多元种族的新加坡,语言问题曾影响着新加坡的社会政治局面。虽然华族在新加坡人数中所占比例最大,但基于国内独特人口结构,周边微妙的国家关系以及国家经济和文化发展目标的需要,新加坡政府仍确立马来语为国语;而为了避免被看作是华人的国家,为了国内各民族的和谐相处,新加坡政府选择了中立的国际通用语英语作为行政商贸和社会顶层的语言;华语、马来语、淡米尔语分别为华族、马来族和印度族社区的社交语言。英语、华语、马来语、淡米尔语也就是新加坡四大官方语。教育上,政府则强调双语教育,实行“英语+X语”的双语政策。这一教育制度除了强调英语为共同语、是吸纳西方科技文明和现代知识的语言之外,也把民族语言视为保留传统文化价值的语言。[ 郭振羽.新加坡的语言和社会[M].台北:正中书局,1985:73-74.]在当时,大多数华人学生要在学校学英语和华语,而回到其生活的社区,面对的则是众多方言的交际,于是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了学生无形的压力。同时,“在新加坡华人社会最常使用的方言,多达12种以上,这些方言除了干扰双语教育,还起着分裂华人社会的负面作用……以华语来取代方言重组华人社会,使它由分裂变为团结,也是我推广华语运动的目标。”[ 李光耀.李光耀回忆录: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119.]因此,1979年,新加坡政府开始实施“讲华语运动”。这场推广族群共同语的运动,不是和大多数国家推广共同语一样的运动,大多数国家推广共同语并不以取代方言为目的,而新加坡的“讲华语运动”一开始的目标就是在五年内以华语取代方言,要求各方言社群放弃方言。总之,华语运动是在双语教育政策基础上,以统一的华语取代华族方言的运动。